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渔业升级“风已来”

2021-02-10 10:25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周勉

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启动禁渔,沿江数省几乎同步出台了清退养殖网箱、禁止天然水域投肥投饵等限养措施。

尽管在资源枯竭、环保治理等重压下,水产品供给面临一定压力,但早在禁渔令颁布之前,我国水产养殖的转型升级已经迈开了步伐,数量能保供应,品质也在逐步提升。

可以说,禁渔既是生态环保的必然要求,也是渔业升级的必然趋势。

2020年4月,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渔政部门将退捕渔民的渔网统一集中起来 新华社记者 沈汝发 摄

渔业产能向“立体纵深”要空间

半月谈记者走访湖南多地调研发现,通过转型升级,各种形式的养殖模式令人眼前一亮,老百姓“鱼篓子”依然装得满满当当。除了方兴未艾的“稻田+水产”模式外,在不破坏天然水域环境、不与粮食争夺用地的前提下,渔业养殖的空间开始向立体纵深延展。

“以前我们的三文鱼和香鱼都养在东江湖中,网箱禁养之后便全部转移到了陆地。”湖南省资兴市水产中心主任杨光敏介绍,他们自主研发的“集约化流水式立体养殖模式”目前已有2万平方米,并可在未来几年达到10万平方米。2019年,拥有266公里湘江段的湖南省衡阳市清退了近3万平方米的养殖网箱,由此失去的1万吨养殖产能,在2021年就被当地俗称为“集装箱养殖”的陆基养殖模式全部填补。

这种外形看起来像车间板房的养殖设备,里面不仅加装了隔温层内胆,还安装有集污槽、测温头和污浊监测器等设备,可以随时排污控温,调整水中PH值、氨氮和亚硝酸盐等与鱼类生长直接相关的重要参数。从鱼池排出的尾水经过户外两口水塘沉淀处理后,可以再次被注入池中循环利用。一个30立方米的“集装箱”可以养鱼4000斤,产量比一亩传统鱼塘还高。

“2016年一场洪灾,因为硬件条件太差,渔场被冲掉了10万斤鱼,现在这种情况不会再发生了。”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黄杆湖渔场技术总监刘青华介绍,最近几年赫山区先后有8000多亩鱼塘进行了升级改造,仅黄杆湖渔场就投入了200多万元。

与硬件一起升级的还有养殖技术。“以前种苗繁育技术不成熟,能够套养的只有草鱼和鲫鱼,现在鳜鱼和鲈鱼也能套养,同样的水面可以增加50到100斤产量。”刘青华说,2019年,尽管益阳市因天然水域禁养限养减少了13万吨水产供给,但养殖供给却增加了15万吨,就是得益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

在益阳市资阳区水韵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35岁的龚智诚则选择了另一种更有科技感的养殖模式——跑道鱼。在几条数十米长的水槽里,水流带动鱼不停游动,像跑步一样。通过电机控制,“跑道”内水流的速度和大小可以调节,将鱼群产生的粪污和饲料残渣冲刷到与水槽尾部连接的集污区内,里面的污水经过两个过滤坝和沉淀池、曝气池、净化池等系统,可以再次利用。“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保证鱼群始终有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而且在同等水域面积下,产量比过去多了一倍。”龚智诚说。

“养鱼的”也可以更丰富

“就像这个渔字有三点水一样,你说我是个养鱼的,我又不仅仅是个养鱼的。”龚智诚这句形象的概括,是目前渔业养殖多元发展的真实写照。

龚智诚的渔场不算大,一年产出20万斤鲈鱼。但除此之外,他还兼营垂钓和水产品加工,而且在经营模式上也是动足了脑筋。“其他养殖户的鲈鱼都是遵循养殖周期,在年底起网。我的鲈鱼因为改良了养殖技术,在9月就能上市,价格能高出一倍。”龚智诚介绍,为了推广自己的渔场,龚智诚还开通了抖音账号,不仅直播怎么养“跑道鱼”、加工腊鱼,还常常发一些以养鱼为主题的搞笑视频来招揽人气。龚智诚调侃自己“也算个带点鱼腥味的十八线网红”。

这种多元化发展的方式在一些大型养殖企业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湖南南县呈宝龟类繁养有限公司将自己打造成了一家综合“渔家乐”,除了拥有1000多亩的食用龟和观赏龟养殖基地外,这里还有“龟趣园”、研学基地、龟餐厅和生产休闲食品与保健品的加工厂,整个公司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

公司负责人、中国渔业协会龟鳖产业分会副会长苏建新认为,现阶段的渔业养殖呈现出的一大特征就是与地方旅游紧密挂钩。南县政府在几年前将呈宝公司规划进当地“罗文涂鸦村”旅游线路中,公司每年接待游客都在7万人以上。

数字渔业是趋势

“我国天然渔业资源枯竭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必须通过严格的保护措施来进行恢复,但保护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利用。”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伍远安指出,我国拥有巨大的“自然生产力”,只要恪守“严格保护、逐步恢复、合理利用”的原则,天然捕捞的潜能会在十年后得到释放。

“对渔业养殖而言,禁渔期也是改变养殖模式、提升水产品品质的黄金期。从数量上来说,禁渔对水产品供给几乎不会有影响,相反,它对给消费者提供更多健康优质的水产品是重大利好。”苏建新说。以食用龟为例,过去,捕捞的野生龟被认为是高端食材,售价达到数百元一只,后来,大量“温室养殖龟”的出现在拉低了价格的同时,也让口感越来越差。如今,稻田养龟等生态模式的出现又重新提升了品质。

这是2019年12月31日拍摄的湖南邵东市九贝生态养殖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南县和滨特种水产养殖股份有限公司是农业农村部“数字渔业”项目在湖南的试点单位。半月谈记者在这里的养殖场看到,庞杂的数据搜集分析系统不仅可以实时呈现各种与养殖有关的参数,还能生成包含具体水面、养殖周期、用药投饵在内的详细溯源报告。

“所谓养鱼先养水,传统养殖模式对于水质和鱼类健康的监测主要靠肉眼判断,导致大量投入品甚至违禁药物的使用泛滥,而现代化养殖模式能够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和滨公司总经理徐伟表示,尽管数字渔业系统投入高达2000多万元,但真正推广普及后,一套系统能像一台发电机一样,为很多养殖场“供电”。

地方政府也积极投入到提升品牌、保证品质的行动中。辰溪县在全县划定了5个高山瑶乡核心养殖区,制定了专门的养殖技术规范,以村规民约的方式禁止养殖户乱投鱼苗和使用违禁品,违反的养殖户不仅要被罚款,还会被取消卖鱼和接待游客的资格。

大量收起渔网、转产上岸的传统捕捞渔民也开始积极学习生态养殖模式。在位于南洞庭湖的沅江市南大膳镇南大渔村,几十个平均年龄55岁的老渔民流转了2000多亩地搞起了稻渔模式,在政府组织下前往湖北、浙江等地学习最新技术,每年还要参加十多场技术培训。“2020年村里养殖合作社户均纯收入超过5万元。”南大渔村原捕捞队队长王荣华说,他们比谁都清楚,禁渔的意义和转型的必要。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