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一任接着一任实干 建成今日秀美山川——关于彭阳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调研报告

2020-08-09 19:21
来源:半月谈网

彭阳县于1983年建县,37年来,历届县委政府初心不改、使命如磐,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护自然,修复生态,如今全县山川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属黄土高原干旱丘陵沟壑残塬区、宁夏中南部生态脆弱典型区,境内山多川少,沟壑纵横。“山是和尚头,地无三尺平,风吹黄土走,缺水如缺油”是80年代彭阳县的形象写照。37年来,历届县委政府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人接班、事接茬,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沟坡梁峁塬综合治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优化配置,乔灌草种植相结合,抓点带面、整体推进,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推,一个流域接着一个流域治,用汗水愚公移山、再造河山,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树立了样板和典范。

一是绘好一张宏伟蓝图。80年代的彭阳县,到处是“烂塌山”“滚牛洼”,生态环境极端恶劣,“苦瘠甲天下”,全县24万人口中,贫困人口达16万,相当一段时期内农民“吃的救济粮,穿的黄军装”。面对恶劣的环境,当时的县委政府认识到,要想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必须大搞流域综合治理、大抓生态环境建设。随着治理实践的不断深化,县委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作出了“10年初见成效、20年大见成效、30年实现山川秀美”的长期规划。从此,“生态立县”成了彭阳县的工作总基调,历届县委政府持之以恒落实这一长期规划,路线图越绘越精、施工图越来越细、作战图“红旗”越来越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彭阳县委政府抓住机遇,总结提升,完善规划,小流域综合治理这盘大棋谋篇布局站位更高了,内涵更丰富了,产业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生态文化建设等同步规划,观光体验、民宿康养、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同时培育。37年来,彭阳县11任县委书记一本经,10任县长一道令,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保证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是紧盯一个奋斗目标。建县伊始,县委政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找到了山区贫困的根子在山、潜力在林。从建县至今,县委政府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但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这一目标始终没有变。1984 年,城阳乡长城村马山组群众修成了20多亩连片集中的基本农田。第二年,这20亩基本农田经受住了山水的冲击,亩产提高到100公斤,是原来山坡地的近两倍。县委政府因势利导,越来越多的村党支部带领农民群众积极主动投身小流域综合治理。红河乡文沟村从1986年开始,在没有国家一分钱投入的情况下,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连续修了10年梯田,栽了10年树木,使2个流域、19条支沟、7个湾、9道梁、12个峁上95 %的陡地变成了梯田,荒山变成了林地,粮食产量稳步提升。1992 年,县委政府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正式提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从这年开始,全县农田、造林每年分别以5 万亩以上的速度增加。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县委政府抓住这一机遇,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始步入快车道。

2006年,县委政府围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实施重点流域提升工程。2009年,着眼于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大花园、大果园”建设,流域治理与产业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2013年,设立乡镇生态绿化基金,整山头、逐流域巩固造林成效,由追求数量扩张、保土治水向注重质量提升、加速成林转变,小流域治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14年,全面启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活动,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与管理试点县工作。2016年起,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注重增色与增景结合、增绿与增收结合、生态与旅游结合,更好发挥绿色优势。近两年,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特色种养殖业,大力提高生态建设的经济效益。梳理这37年来的发展脉络,彭阳县始终把初心印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坚持目标导向,一以贯之狠抓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这一条路子从来没有改变,从来没有动摇。

三是建立一套管理机制。县委政府坚持“一分治九分管”的理念,不断完善“四种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增强治理效果。完善责任机制,推行“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结账”的工作责任制,把生态建设纳入效能考核,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部门包村、乡镇干部包点的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书,使层层有压力、人人有担子。完善投入机制,采取向上争一点、银行贷一点、县上筹一点、干部捐一点、群众义务投一点“五个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捆绑,项目联合,集中使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完善服务机制,全面推行科技承包责任制,组织科技人员沉到一线,严把关键环节,跟踪指导服务,定期不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综合治理培训班,提高了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完善管理机制,在农田建设管理上,实行到户申报制度,业务部门规划测设,施工单位优质作业,多部门联合验收,乡镇政府落实后期管理;在林木资源管理上,全面推行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由农户自己管护经营,荒山造林由专兼职护林员长年看守,森林派出所、草原警察队和禁牧稽查工作组巡回检查;在水利设施管理上,组建农民用水协会,用好用活机井、扬水站等小型水利工程;在流域道路管理上,实行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办法,加强维修养护,保障通畅,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以实施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为契机,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关键在治,要害在管,管理跟不上,就是白忙活。彭阳县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建管并重,使已经取得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成果不断巩固和提升。

四是摸索一些科学方法。37年来,彭阳人在长期的小流域治理和生态建设中,以不断创新的意识,摸索总结出一套务实管用的治理方法。坚持系统思维,从自然条件、地貌特点、本地实际出发,围绕保持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把每条小流域既作为一个完整的水土治理单元,又作为一个经济开发单元,整座山、整条沟、整个流域先下后上,先坡后沟,造林与修田相结合,山水田林路一体推进。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单家单户难发动,劳力分散难组织,规划施工难统一,工程质量难保证,出工受益难平衡、远近利益难兼顾”的实际,制定政策调动、机制促动、科技引动、实践带动、利益驱动的“五动”措施,实行分片治理,轮流受益,使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坚持大兵团作战,全方位立体式推进生态治理,大项工作采取集中领导、集中时间、集中劳力、集中地块的形式,打破地界、村界、乡界,统一组织、统一施工、统一质量,全面动员,全民参与,每年春、夏、秋三季大会战,上阵劳力超过10万人,保证干一项成一项,干一片见效一片。

五是坚持一套治理标准。过去彭阳县的群众也栽树,但由于降水少,栽下的树苗成活率很低。王洼镇马掌村农民徐万平说,“那个时候,春天栽、夏天死、秋天拔、冬天烧了罐罐茶”。造林成活率的问题解决不了,栽得再多也是徒劳无功。最初,群众植树沿用老办法,采用挖鱼鳞坑、修带子田的方法,效果并不明显。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干部群众创造了“88542”隔坡反坡水平沟整地造林技术(沿等高线开挖宽80厘米、深80厘米的水平沟,筑高50厘米、顶宽40厘米的外埂,埂外坡自然坡面呈60°,田面整修成宽2米、外高内低的反坡状),不仅拦蓄了降水,大幅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还能抵御20年一遇的暴雨。许多干部群众对“88542”的技术标准都熟记于心。在梯田修建方面,老百姓的体会也同样非常深刻。古城镇田庄村党支部书记田志科说,“过去为了增加耕地,靠人力修梯田,修的梯田只能是‘二牛抬杠’耕作,标准低、难耕作、效率差”。各级组织引导群众树立“宁要一亩高标准,不要十亩低水平”的观念,从保证质量、提高效益的原则出发,按照“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度、长不限、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质量标准,整修和改造提升梯田。2000年前后,开始了大规模机修梯田,“宽、大、平”的梯田越来越多,适应了机械化耕作,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粮食产量。近年来,彭阳县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二合一”“三合一”“三合二”等措施,大幅度提高了梯田建设质量。为了确保小流域治理效果,彭阳县在植树造林、梯田修建、修堤筑坝、山路改造、环境整治等方面结合实际探索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标准、工程标准,以高标准保证高质量。

六是探索一批有效模式。37年来,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践中,彭阳县广大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创新创造,探索了一系列治理模式。比如,“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立体治理模式:山顶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山坡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坡耕地修建高标准水平梯田,蓄积天上水;干支毛沟修建谷坊、塘坝、水窖,拦蓄径流,发展灌溉,并适当开发沟坝地。“1335”家庭单元模式:户均1眼井窖,人均3亩基本农田,户均3头大家畜,人均5亩经济林。“坝、池、窖(井)联用,以水定业”的农业产业经济开发模式。大流域道路网络模式:流域治理到哪里,道路就延伸到哪里,路网密织,把全县所有流域有机地串接在一起。近年来,结合新农村建设、产业培育、区域经济发展、当地群众意愿,形成了“上保、中培、下开发”的生态经济开发治理模式。上保,即山顶塬面修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水保土,保障口粮;中培,即山腰坡耕地培育优质高效特色经济林,退耕还林区嫁接改良,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下开发,即川道区发展设施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实施生态移民,实现生态修复,整治河道改善环境。这些治理模式,有的不断更新升级,延续至今,是彭阳县集中民智、顺应民意创造的独特“配方”,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是坚守一种实干精神。彭阳县广大干部群众认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路子,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形成了“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这种实干精神集中体现在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上。建县至今,球鞋、铁锹、遮阳帽是彭阳干部群众的“三件宝”。干部群众中有个说法叫“三乎乎”,带上干粮,麻乎乎出门,热乎乎一天,黑乎乎回家。在领导苦抓方面,县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级领导团结协作,一抓到底;广大干部积极行动,一呼百应,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停止办公一周义务植树、平田整地,从不间断,到现在机关单位义务植树基地40处,干部出工3.6万人次,造林10万亩,形成了阳洼、大沟湾、麻喇湾等一批示范流域,造出了梯田环绕美景,彭阳旱作梯田也因此入选“中国美丽田园”梯田景观。在部门苦帮方面,打破部门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了“农田建设先行开路,林草措施镶嵌配套,水保工程截流补充,科技培训提高素质,扶贫开发促进增收”的联合作战模式,确保规划一次搞好,措施一次到位,质量一次达标。在群众苦干方面,勤劳朴实的农民群众舍得下苦,最初以户为单位,在房前屋后、路畔地埂零星植树,后来发展到以村为单位、小规模会战,再到两三个村、甚至七八个村联合数千人开展大规模会战,现在已经是户户植树、处处造林,形成了全民动手、比学赶超的强大声势。每年春秋两季,六盘山下,红旗漫卷,每天有几万劳动力奋战在建设一线,开展大规模的平田整地、植树造林活动,其规模之大,气氛之热烈,不亚于当年农业学大寨的壮举。据测算,彭阳县“88542”工程整地带可以绕地球3圈半,被誉为“中国生态长城”。彭阳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绩单,是全县干部群众一年一年、一锹一锹挖出来的,涌现出了一大批治理荒山荒沟的先进模范人物,锻造了一支可亲可敬、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干群队伍。2000年固原市在全市总结推广包括“彭阳经验”在内的5种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彭阳经验”列为1798号建议案重点办理,在全国黄土高原同类地区全面推广。

(二)

37年来,彭阳县累计治理小流域134条162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1.1%提高到76.3%;森林资源保存面积由27万亩增加到203.8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提高到28.5%。全县GDP由2656万元增加到59.2亿元,增长222倍;地方财政收入由76.7万元增加到2.86亿元,增长372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和100%;义务教育无辍学,高中教育毛入学率90%以上。通过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初步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目标,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经济林建设示范县、生态建设先进县、退耕还林先进县、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孟塬乡小石沟村农民樊世有写了一首诗,描述了彭阳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壮举:英雄征服万重山,搬来银河到人间,水随人意过山岭,陡坡变成高产田,更看三春艳阳天,山清水秀花烂漫,干群关系兄弟般,人民生活比蜜甜。

彭阳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土流失减少了。治理前,彭阳县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之一。据1990年专家抽样调查,彭阳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307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1.4%,年均土壤侵蚀模数6000吨/平方公里以上,平均每年流失土壤1424万吨,带走氮、磷、钾元素分别为351吨、175吨、1757吨。另据1957年和1979年两次航片判断,全县平均冲沟沟头前进速度5.32米/年,年均因此损失壕掌地259亩以上。“天上下雨地下流,肥土冲到沟里头”“无雨苗枯黄,有雨泡黄汤”,生动描述了彭阳县当年水土流失状况。通过37年气壮山河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接力赛,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6%,土壤侵蚀模数降到了2000吨/平方公里以下,极大地减少了河道、水库、涝池、水渠的泥沙淤积。草庙乡新洼村党支部书记赵世有说,“现在下多大的雨,沟里面都没有多少水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河里的水变清了,沟头不再往前走了”。控制住了沟头,这是小流域综合治理最直观的表现,是水土保持的一大成效。

二是生态环境改善了。王洼镇马掌村农民朱富贵说,“过去,一到冬天,农民就到山上‘扫毛衣’,把山上本就不多的柴草弄回家烧火做饭、煨炕取暖;春天,到山上‘铲地皮’,把山皮熟土弄到地里增加肥力,山峁上黄喇喇、光秃秃”。这几十年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生态持续向好,山上的植被越来越茂密,栽植的山桃、山杏、沙棘、柠条等灌木郁蔽,刺槐、油松、云杉都长起来了,山皮上长满了苔藓、地衣,远远看上去黑黢黢的。春天,山花烂漫;夏天,绿意盎然;秋天,漫山红叶;冬天,白雪皑皑。植被恢复了,山鸡、野兔随处可见,消失已久的野猪、狐狸、豹、鹿、獾等野生动物在这里安家落户了。

三是降水总量增加了。80年代,彭阳县年均降雨量只有350毫米左右,个别年份甚至不到300毫米。红河镇红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克正说,“过去要么不下雨,要么就暴雨成灾,山上蓄不住水,洪水肆虐冲毁农田、冲出沟壑,靠天吃饭靠不住,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通过37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建设,现在彭阳县的小气候变化非常明显,降雨量不断增加,2019年降雨量达到756.9毫米,暴雨次数减少,连绵细雨增多。城阳乡涝池村农民韩国强说,“我们和甘肃镇原县相距只有几十公里,常常是我们这边下雨,他们那边不下雨,生态建设产生的效果真是奇妙啊!”现在“靠天吃饭”能靠上了,种养殖用水和生活用水都有保障了,这在过去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孟塬乡小石沟村农民贺广发说,“现在雨水明显增多,甚至对养蜂造成了影响,但是我们心里非常高兴”。

四是生产方式转变了。彭阳县丘陵连片,坡陡脊高,丘陵面积占57.9%,大小沟道近500条。过去,农民群众为了生存,世世代代依靠人力修梯田,修建的梯田窄、小、陡,耕种难、收割难、运输难、产量低、效率低,加之连年干旱,粮食亩产只有几十斤,几十亩地养活不了一家人。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推进坡改梯、旱改水,大规模修建“宽、大、平”的梯田,使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现在,全县的基本农田由建县初的3.8万亩增加到92.3万亩,从种到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粮食总产量由建县初的4000万公斤增加到2.17亿公斤,增长了5.4倍。白阳镇中庄村党支部书记闫生栋说,“过去打的粮食都要存起来,生怕粮食不够吃,现在完全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了”。过去,农村都是土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有的村子之间看过去不远,但走过去就要翻山越岭、绕很大的弯子、走很长的时间。人们出行很不方便,“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王洼镇马掌村第一书记袁志瑞说,“我1990年从部队转业回彭阳,坐的汽车下了公路后,汽车后面尘土飞扬,绵延几公里,久久不消散,像一条黄龙”。随着一大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实施,现在全县行政村全部通了柏油路或水泥路。王洼镇马掌村农民周生虎说,“农村生产道路越来越宽阔平整,大型农机可以直接开到农田里,原来十天、半月的农活,现在几个小时就干完了,省出来的时间就可以出去打工挣钱了”。

五是农村面貌翻新了。过去农民住的都是低矮的窑洞、土坯房,土墙、土炕、泥地,烟熏火燎,黑乎乎的,院子里堆满了柴草,垃圾随处堆放,畜禽到处乱跑,卫生条件很差,吃的水是窖水,电也不通。在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农村人居建设也同步跟进,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开展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危窑危房改造,农民都住进了宽敞的砖瓦房、砖窑洞,安全住房保障率达到100%,家家户户都通了电,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9.8%,农村饮水保障率、供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家家发展庭院经济,房前屋后都种上了果树,按标准建设了整齐的牛棚羊圈。村庄越来越美,农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很多城里人都感到羡慕。

六是农民生活富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为彭阳县农民增收致富带来了巨大潜力,在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农民建牛棚、搞青贮,发展特色种植和经果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再加上家门口打工、外出务工等方面的收入,来钱的路子越来越多,钱袋子越来越鼓了。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建县初的73元增加到2019年的11000元,增长了近150倍,近10年平均增速达到10%以上。建县初贫困面高达84%,现在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4%。2020年全县机动车保有量6.1万辆,户均0.8辆。家家都用上了彩电、洗衣机,有的农户家里还用上了水冲厕所。孟塬乡小石沟村农民陈俭银说,“如今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衣食住行大变样,全靠党的政策好,这是几辈子才能修来的福”。

七是发展能力增强了。借助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创造的良好条件,彭阳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通过种植饲料玉米搞青储氨化、种植牧草发展养殖业,全县牛存栏9.5万头、羊存栏21.2万只,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支柱。引进试种新品种147种,推广红梅杏、矮化密植苹果、花椒、核桃、金银花等适宜品种40种,发展“四个一”林草产业100万亩,朝那鸡、养蜂、小杂粮、中药材、辣椒、食用菌等特色种养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阳乡引进陕西海升集团在涝池村、长城村流转土地2500亩,以“龙头企业+村集体+基地+农户”的模式,合作建设宁夏面积最大的矮砧密植苹果园区,有效解决相邻7个村农民增收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问题。红河镇红河村引进宁夏东昂集团投资3000万元建设500亩矮砧密植苹果基地、生态休闲观光采摘园,苹果树已开始挂果。孟塬乡小石沟村陈泽恩大学毕业回乡创业,带领群众成立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把当地传统的蜂产业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全乡中华蜂养殖发展到520户4800多箱,年产蜂蜜5万多公斤,产值700多万元。彭阳县生态建设的一大亮点就是形成了百万亩桃杏花海、百万亩旱作梯田、百条生态示范流域等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景观,建成了“看山花、游瀑布、赏梯田”的全域旅游环线,成为彭阳县一张靓丽名片。如今,彭阳县的“周末经济”“假日经济”形势喜人,年均接待游客61万多人,实现旅游社会收入4.5亿元以上。彭阳县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成为固原市第一个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2019年已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

(三)

彭阳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对宁夏各市、县(区)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是要把生态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历史资料显示,宁夏的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恶化,除了气候变迁的因素外,人为破坏是一个重要原因。彭阳县通过37年持续不断狠抓生态建设,建成了绿水青山,当地的小气候明显改变。彭阳县的实践告诉我们,宁夏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不是完全不可改变的,关键是要狠抓生态建设,建设绿水青山,以绿水青山涵养水气,降水量一定会不断增加,也一定会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二是要以系统思维抓好生态修复。彭阳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断总结提升,形成了一套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系统科学方法,实践证明是十分有效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存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才能走好生态修复的路子,取得整体效果。

三是要以科学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彭阳县没有丰富的资源,一度时期十分贫穷落后,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实现了绿色发展,既创造了巨大的自然财富,也创造了显著的经济财富。彭阳县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发展是一场发展的革命,只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才能保证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相融互促。

四是要以制度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彭阳县的生态建设成果是用严格制度管出来的,是靠长期教化农民改变生活习惯得来的。彭阳县的实践证明,巩固和发展得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必须不断完善制度、堵塞制度漏洞,严格执行制度、强化制度意识,用严密的制度管人管事管生态,把每一项生态建设成果保护好,积少成多,日积月累,串成线、连成片,就会形成生态建设的大气候、大环境。

五是要以实干精神建设绿水青山。彭阳县建县以来,历届县委政府领导班子不改初心、不换频道,在改山治水的实践中孕育形成了“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和“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正是靠着这股精神、这股作风,在满目疮痍、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树起了一座感天动地的绿色丰碑,演绎了一曲气壮山河的绿色乐章。彭阳县的实践证明,各级党员干部只有始终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和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标不罢休,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研室调研组蔡珺王宏福 张立飞 季春光 李可)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