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黄河大保护大治理,瞄准四大发力点

2020-02-27 11:48
来源:半月谈网

谭衷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在年初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那么,对于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共同抓好大保护、协调推进大治理,要瞄准哪些发力点?

发力水土流失治理

会议提出,要实施水源涵养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等工程,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

20年间,黄河含沙量累计下降超过八成,平均每年拦减入黄泥沙4亿多吨,有效减缓了下游河床淤积抬高速度。三江源等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实施,让上游水源涵养能力稳定提升。黄土高原地区的11万多座淤地坝,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起到“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的作用,成为“拦沙卫士”。

但黄河流域仍有洪水风险。上游宁蒙河段淤积形成新悬河;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趋紧,“地上悬河”形势严峻;下游地上悬河长达800公里,河南、山东的滩区居民迁建规划实施后,仍有近百万人生活在洪水威胁中。

因此,黄河流域仍要以水土流失为重点,加强水库建设管理、修筑梯田、治沙防洪,激发水利枢纽工程的多重优势与功能。同时,加快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此拦蓄泥沙。

发力污染防控

会议指出,要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工程,加大黄河流域污染治理。

2018年黄河137个水质断面中,劣V类水占比仍达12.4%,明显高于全国6.7%的平均水平。黄河水资源仅占全国2%,废污水排放量却占到全国约6%,水污染问题仍然突出。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粗放,企业不达标排放污水、农业生产化肥农药使用量多。而黄河流域内的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能力总体偏低,加之水体稀释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下降,整个黄河流域的水质面临考验。

而且,黄河所经区域是中国一次能源(煤炭)与二次能源(电力)的主要生产基地与供应基地。至今,其煤炭产量仍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70%,各类产业带来的化学需氧量(COD) 排放量占全国的7%。

针对此,黄河流域各地区应对污染较重的河流,明确产业准入与淘汰要求,做好生活污水的处理,同时推进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

发力水资源节约利用

黄河属于资源型缺水河流,却养育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全国15%的耕地,支撑了全国14%的国内生产总值。目前的供水量已经远远超过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受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等影响,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循环失衡等矛盾日益加剧,黄河流域储水能力下降,地下水和径流量持续降低。加之生产方式粗放,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70%,远超一般流域40%生态警戒线。

为此,会议提出,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坚持节水优先,还水于河,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等;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发力生态保护修复

黄河流域生态比长江流域脆弱,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应成为黄河流域各省份共同遵循的原则。会议指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

黄河流域跨越9个省区,目前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特别是跨行政区划的流域综合管控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当前,黄河上下流域面临的情况并不相同。黄河上游面临局部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的问题,下游则面临治理悬河、保障流量、防治河口湿地萎缩等课题。

因此,对于黄河的生态保护修复要分类施策:在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地区,要加快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打造生态连廊经济带;下游应加固大堤,加强水综合流量协调与管控,修复生态机制,保护生物多样性,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总之,黄河流域各地区要树立“一盘棋”思想。规划差异化发展道路,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走绿色发展、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