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巢湖:“巢八条”破解农村垃圾分类难题

2019-03-29 09:2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今年65岁的退休体育教师马积慧,3年前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农村环境整治义务督查员。不过,现在他的这个身份也面临着“退休”的风险——“巢湖市农村的环境越来越好,现在不仔细去找,很难看到卫生死角了。”

巢湖市是安徽省省会合肥下辖的县级市,其境内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环境优美。巢湖市的农村环境在2015年以前并不好,“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房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这是当地人对当时农村环境的评价。

马积慧用一个相机和一个小本子见证了巢湖市农村环境由脏到美的变化。

老马是单车骑行爱好者,在巢湖市的乡村小路上,经常能看到他骑车的身影。最初骑车看景,自从有了义务督查员的身份,他随身带上了相机和小本子,既看景也看垃圾,“相机既能拍风景,也能拍下哪里有垃圾,小本子记下发现垃圾具体的地址,反馈给相关村镇处理。”

马积慧的小本子能清楚地反映改变的发生:最初一天能记录十几处卫生死角;而现在,常常在农村骑行几个小时,也发现不了一处。

这一切得益于巢湖市在农村大力推行的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2017年6月6日,巢湖市被确定为我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市(县)。

巢湖市柘皋镇汪桥村村民汪正发今年76岁,老人喜欢写毛笔字,有时候村里有关垃圾分类的标语也成为他练字的内容。“我活了70多年,让我把垃圾进行分类还是头一回。”汪正发说,他现在知道家里的垃圾需要分开装,像菜叶子、剩饭属于可以腐烂的垃圾,像塑料袋属于不可腐烂的垃圾。

在汪正发家门口,有一蓝一黄两个垃圾桶,分别写着“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他只需将家里的垃圾进行简单分类投入相应的垃圾桶,保洁人员会进行后续处理。

巢湖市农村环境整治办公室负责人韩金明说,村民初分之后,村里的垃圾分类员会将垃圾收运至村口垃圾分类收集亭进行二次分类。“每个村开挖一个堆肥垄,像菜叶子、树叶等可腐烂垃圾可以直接堆肥,实现减量化。”

韩金明介绍,巢湖创立了“巢八条”的分类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八个一:设置一系列垃圾分类宣传画、为每户投放一组蓝黄垃圾分类桶、在每村兴建一座仿古式垃圾分类收集亭、为每户制作一块“庭院三包”责任牌、每村设置一块村民垃圾分类承诺墙、每个村可回收物实行便民服务一卡通、为每个垃圾分类员制定一块责任牌、每个村开挖一处可腐烂垃圾堆肥垄。

“‘巢八条’是工作方法,但最终还要落实到源头分类,这样才能事半功倍。”韩金明说。

3月中旬,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汪正发闲着没事喜欢在村里转转,“现在房前屋后真是干净。当初政府搞垃圾清扫、垃圾分类,我还以为坚持不了多久,没想到现在坚持了下来。”老人很感慨,他说村里的小孩现在吃个糖果,都知道把糖果皮找个垃圾箱扔进去,“这在以前不可能,不要说小孩,大人也是随手扔,农村谁管这个呀。”

在马积慧看来,每个村配备保洁员、配齐垃圾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群众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去年我到一个村里去转,一位老人说,现在村里几十年的陈年垃圾都被清理了,感觉特别舒心。习惯了干净,不乱扔垃圾就会变成自觉行为。”

韩金明说,截至目前,全市160个村(居)实现垃圾分类试点全覆盖,共有524个自然村落实了垃圾分类,同时配备了2500多名保洁员,同时这些保洁员也是垃圾分类的宣传员。

在巢湖市的一些村庄,“垃圾可变宝,分类更环保”“草儿绿花儿香,垃圾分类人健康”的标语随处可见,配上好看的墙体画,成为村庄一景。

(本报记者陈尚营)


责任编辑:刘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