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砍完砍小树,小树砍完割树苗,树苗割完挖树蔸……过去的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村寨周围的山是光秃秃的,人们甚至会为了争抢一丛灌木而争吵。
山上的树木越砍越少,土地越种越薄。生态环境的每况愈下让恭城人民痛下决心,从立法治理、建设替代能源、发展生态产业等方面“立体呵护”,成功让面临崩溃的自然环境“凤凰涅槃”:森林覆盖率由1983年的47%提高到目前的83.23%,相继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20多项荣誉。
精准立法从源头“堵”
“当时村庄周边山上的树几乎都被砍光了,山泉开始断流,不少地方出现了山体塌方。”恭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义军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恶劣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开始组织各村各寨封山育林。
经过休养生息,大山开始逐渐变绿,但全县放养的3万多只山羊却让植被面临威胁。根据估算,每年约30万亩封山育林的成果因养羊而付诸东流。
陈义军说,当时形势异常严峻,如不从法律上进行控制,生态环境将会越来越差。经过调研,县人大在2001年审议通过了《恭城瑶族自治县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禁止放养山羊的规定》。
立法保护生态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荒山重新披上了绿装。为巩固这一成果,恭城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保护林地坡地植被的通告》《关于在全县范围内禁伐阔叶林的通告》《恭城瑶族自治县关于在全县范围内禁止开垦林地坡地的规定》。
恭城县林业局局长刘继余介绍,恭城立法保护生态环境以来,林业局已立森林刑事案件215起,处理违法犯罪人员304人。法律的力量让保护生态环境深入人心,更让个别打林木主意的不法分子有了敬畏之心,恭城脆弱的生态环境终于能“喘一口气”。
大兴沼气从侧面“疏”
“以前家家户户都会在夏天去山上砍伐灌木丛,攒够上百捆木柴用来过冬,导致我们村大部分的山都变成了‘光山’。”恭城县嘉会镇秧家村村民何志文说。
显然,如果不解决群众生火做饭的燃料问题,立法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经过探索,恭城开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恭城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副主任曾华介绍,恭城县累计建设沼气池6.78万座,入户率达89.6%,并以沼气为纽带,形成“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发展模式。
半月谈记者在栗木镇五福村沙田屯看到,养猪场为旁边的沼气池提供了原料,沼气池产生的沼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周边农户家中。养猪场负责人朱复德说,沼气池能够接收养猪场的废料,解决了猪场的排污问题。村民叶卓珍说,家里一日三餐都用沼气,费用不到液化气的一半。
“有了沼气池,山上的灌木再没有人去砍了。每年秋天灌木长得太高太密挡住道路的时候,村委会还要组织人力去清理。”有村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
恭城县县长黄枝君表示,大力发展沼气的影响深远。沼气池的普及让村民告别了旱厕,改善了人居环境,也解决了农村能源问题,让生态环境得到休养生息。
发展产业从后面“帮”
“沼气池产生的废渣可以作为果树的有机肥,为水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恭城西岭镇镇长向纯光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村民开始利用沼气池排出的沼渣、沼液作为生态肥试种月柿,推行月柿无公害标准化种植并开发出脆柿、柿饼等系列产品,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试种成功后,恭城开始大力发展月柿、柑橘、沙田柚、桃李等水果种植,如今水果种植面积已达48万多亩,年产量100多万吨,农民人均水果产量、人均水果收入居广西首位。
桂林市人社局驻嘉会镇泗安村第一书记周俊旭说,泗安村大力发展生态水果产业,不仅环境越来越好,一些贫困村民也通过加入水果种植合作社,有了稳定的收入。目前,党委政府正引导更多村民加入到产业发展体系中来,确保贫困户脱贫、脱贫户不返贫。
处处青山绿水,村村果树成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以种植月柿闻名的红岩村已成为3A级景区,社山村获得“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黄竹岗等一批村屯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园区)”。村民们吃上了生态旅游饭,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走进恭城的村村寨寨,只见干净平整的水泥路穿村而过,清澈的河水缓缓流过村旁,绿树葱茏掩映着红瓦白墙。“这些场景以前人们也憧憬过,现在群众富裕了,逐渐摆脱了对自然的过度索取,生态环境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梦想正在慢慢变成现实。”黄枝君说。(半月谈记者 何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