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破解垃圾围村知易行难?

2018-07-10 09:52
来源:半月谈网

 

“按照每人每天产生1斤垃圾算,一个1500人的村子,每周垃圾产生量就有5吨多,如果没有集中的处理和运输,一个星期就能把村头堆满了。”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道办武装部部长魏忠涛说。住建部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由于居住分散、基础设施不完备等各种原因,农村的垃圾处理还是基层治理的痛点。

“积分换商品”的“垃圾银行”

家住秦岭山脚下的王雪最近每天早上都去检查村里各家的垃圾分类做得怎样。她是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道翁家寨村去年实施垃圾分类后新雇佣的扫码员,工作就是督促各家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现在的翁家寨村已经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垃圾银行。村里每户都有自己的垃圾银行账户和二维码,每天将可腐烂和不可腐烂的垃圾分类放在门口的双色垃圾桶里,可回收和有害的垃圾放到村里的回收箱里,并分别贴上二维码。分类好的垃圾按照统一的标准转换成积分,存在垃圾银行存折里,村民凭借自家的存折和二维码,就能去村里指定的超市里换日用商品。

不可腐烂的垃圾会粉碎后拉到填埋场统一填埋。可腐烂的垃圾由保洁员运送到村里新建的智能高效防臭堆肥房,再生为有机肥,供农民免费使用。滦镇街道办工作人员弋红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翁家寨村的垃圾减量已经达到70%。

截至2018年6月20日,长安区处理可回收垃圾23639立方米左右,处理可腐烂垃圾625吨,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垃圾不出村减量化50%以上,其中可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98.3%。

像这样“互联网+家庭分类+回收利用+超市兑换”的垃圾银行,在高陵区的何村、上院村等多地进行了试点。走在这些“样板村”,环境优美、村容整洁,地上连一根烟头也很难找到。 

“老样子”的农村依然普遍

“我们村现在垃圾分类做得很好,但周边的村子还是老样子。”何村村民马亚丽说。

在距西安市唯一运营的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不足百米的江村,半月谈记者看到垃圾被随意倒在村边的一个沟里。这样的场景,半月谈记者在陕北以及山西南部多个村庄都看到过,甚至有些村子连统一的垃圾桶也没有,村民家里的垃圾都是随处倾倒,之后就地掩埋或者直接烧掉。

长安区三府衙村党支部书记梁林华告诉半月谈记者:“周边每个村子都有垃圾箱,但村民还是习惯在自家地里倒。”翁家寨的基层管理人员也表示,在近一年的试点工作中,最难开展的工作之一就是培养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基础设施不足也是制约垃圾回收分类的一大梗阻。现在各地普遍实行的是村收集—街办(镇)转运—区(县)处理的三级管理机制,但西安一个管辖10多个行政村的乡镇,一般只有1~3台垃圾转运车,经常会拉不过来,积攒的垃圾就成了污染源。也有村民反映,一些村子目前只给每户配备了垃圾桶,后续的设备没有建成,垃圾分类后又混在一起拉走,时间一长,村民也没有了分类的动力。

长安区城市管理局农村环境卫生科干部郭鑫泉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建成一个日处理100吨、覆盖两个半街道的固定式垃圾压缩站,大概需要1100万。由于经费紧张,长安区25个街道只有3个垃圾压缩站,其他的只能建临时压缩站应急。

“样板村”如何推广复制

目前,国内已出现小规模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一体化处理模式等农村垃圾处理的新技术、新模式,但如何将类似长安区的翁家寨、高陵的何村这些“样板村”的模式,复制到其他村庄?

首先是要提高村民垃圾收集和分类意识。长安区子午街道办副主任王范蔷告诉半月谈记者,王庄在推行垃圾银行的过程中,在宣传这块下了大功夫。“组织‘小手拉大手’、文艺演出、有奖竞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比干巴巴发宣传彩页有效得多。”

同时,用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激发村民自觉分类的积极性。王庄垃圾银行合作的广良超市老板李广良说:“100积分换1块钱,有村民存折里积分都能折算上千块钱。”

最重要的还是如何为农村垃圾分类回收提供资金支持。半月谈记者了解到,长安区与高陵区都是引入PPP模式,分别与西安御湖生态科技和陕西明堂环卫合作,由企业负责建设堆肥房等技术设施,政府下拨资金配备垃圾桶等基础设施,乡镇承担日常的运营费用。“还是要把农村经济发展上来,提高自身造血能力,乡村振兴了,垃圾分类才能做得好。”郭鑫泉说。(半月谈记者 李亚楠)

责任编辑:刘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