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生态>正文

伦敦治霾:一场不敢懈怠的战斗

2018-05-24 15:41
来源:半月谈

伦敦街景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伦敦一直以“雾都”闻名。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对伦敦的大雾情有独钟,他曾这样写道:“我热爱伦敦胜过热爱英国的乡村,而我最爱的则是伦敦的雾。”朦胧的雾景曾经被无数世人向往。

不过到19世纪,“阴霾”“昏暗”这样的词也常常出现在英国名著当中,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曾这样描绘伦敦的雾:“有生命的伦敦,眼睛刺痛,肺部郁闷。有生命的伦敦,是一个浑身煤炱的幽灵。”

“雾都”的殇与变

伦敦最早记载的由污染引起的雾霾天气大概是1813年的12月,据说那时的空气弥漫着焦炭的味道,小伙子都在抱怨看不清马路对面的姑娘。1873年12月、1880年1月、1882年2月、1891年12月以及1948年11月……类似的严重雾霾屡次在伦敦发生。

生活在雾都的人们,早就习惯了由于地理位置和水汽环境所造成的大雾。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此时空气里弥漫的已经不是单纯的水汽了。

1952年12月5日,人们还像往常一样,顶着一头浓雾开启新的一天,却不料,一场人类史上罕见的灾难悄然降临。由于逆温层笼罩,伦敦数日没有刮风,空气污染达到巅峰。浓烈的“臭鸡蛋”味儿弥漫街头,人们低头甚至看不见自己的双脚。

5天内,大气污染就造成4000多人死亡,随后两个月,又有8000多人相继死去。因此患上肺结核、心脏病、肺炎和流感的人,不计其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伦敦“毒雾事件”。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当时首屈一指的“世界工厂”。那时英国的能源以煤炭为主,大量燃煤排放出来的粉尘、烟雾,还有二氧化硫,在英伦三岛上良好的水汽条件下,转化成硫酸盐之类的有害颗粒,最终酿成了惨剧。

“毒雾事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的出台。1956年,英国颁布《清洁空气法》,规定原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工业企业必须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被大规模改造,天然气等新能源开始频繁使用。

1968年,英国再次颁布新《清洁空气法案》,加大控制空气污染力度。1974年,英国政府出台《污染控制法案》,对机动车燃料成分和石油燃料含硫量作出规定……

经过一系列整治,伦敦有霾的日子,从19世纪末每年的90天左右,减少至1975年的15天。1980年,伦敦只有5天有霾,这使得伦敦一度成为全欧洲敞篷车卖得最好的地方。

对尾气污染下狠手

英国人慢慢走出了工业污染的阴影,不过新的污染又接踵而至,那就是交通污染。

面对“新敌人”,伦敦市政府不敢懈怠。为了减少尾气排放,伦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地铁网。11条线路,全城270多个站点,密如蛛网的线路覆盖整个伦敦市区,每天有约300万人次搭乘地铁出行。

此外,城市火车、港区轻轨和几百条公交线路,极大分流了路面的人群,自行车租赁计划也很好地完善了公共交通。

对于私家车,伦敦政府下手可以用一个“狠”字来形容。2003年起,伦敦市政府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2007年,伦敦更严格限制私家车进入。如今,每天进入塞车收费区域的车辆数目减少了6万辆,废气排放降低了12%。

值得一提的是,在伦敦,政府用车几乎绝迹。只有首相和内阁主要大臣才配有公务专车,很多部长和议员都住在市区的专属公寓里,每天步行或者搭地铁上班,伦敦市长也不例外。

改善空气质量也离不开全民的参与和支持。英国公民有权向官方环保部门直接索取相关数据,法律严格保障公民知情权,官方无法垄断也不能拒绝公开关键的环境信息。(半月谈 记者 赵一鸿)

责任编辑:刘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