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5月18日电(记者尹思源)在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获评“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后,今年6月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李代立有了新的工作目标——要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残疾人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
李代立是天津市宝坻区残疾人劳动服务所的一名干部,作为一名二级肢体残疾人,他在这项“春天的事业”里奋斗了17年,成了当地许多残疾人心中的榜样。
“在刚刚遭遇意外的时候,我完全没想到能成为今天的自己。”李代立出生在宝坻区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上小学时,他遭遇了一次意外电击事故。事故夺走了他的左臂,右手手指也只能蜷曲,失去了部分功能。
意外发生后的李代立一度陷入了痛苦和绝望的情绪中,觉得成为残疾人是一件让人自卑的事。“但没想到,不仅我的父母和老师,学校的朋友们也没有因为我的样子疏远我,慢慢地我振作起来,努力和命运抗争。”
一件“小事”让李代立记忆犹新。康复初期,在学校上厕所成了他最头疼的事。“冬天厚重的衣服穿脱不方便,在学校我不敢喝水,一直憋着不去卫生间。”有一次实在忍不住,李代立向同桌求助。没想到同桌立刻陪着他上厕所,还帮他仔细整理好衣裤,告诉他“以后有事尽管叫我,不用不好意思”。
“事后我才知道,班主任老师早就跟同学们打好了招呼,要多关心照顾我。”李代立说,如今回想起这些暖心瞬间,仍然会心头一热。
没有灵活的手,他就用牙齿咬着穿衣服;手指动不了,他就把铅笔绑在残指上练习写字……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努力、一次次进步,李代立不但生活能自理,还掌握了骑自行车等技能。
“同学们的悉心帮助、老师们的默默关怀、家人们的细致照料支撑我走出困境,大家在生活上帮了我很多,我就希望能更努力些,将来能有机会回报他们。”后来,李代立成功考入北京化工大学,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在大家的帮助下,我顺利考上大学,找工作时我就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2008年,他顺利考入天津市宝坻区残疾人劳动服务所,走上了助残的道路。
李代立(左二)在参加助残活动。新华社发
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志愿服务、残疾人就业……在十多年的残疾人工作中,各个工作岗位上都有李代立挥洒汗水的身影。
他牵头建立了区困难残疾人需求数据库,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精准识别残疾人需求,提升了救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保障宝坻区残疾人各项补贴及时、准确发放到位,他经常加班加点。“天津市惠民惠农‘一卡通’服务平台上,涉及宝坻区残疾人的发放数据有7.4万余人次,需要逐项填写、逐一核对,负责这项工作的李代立一直很细致,实现零差错。”宝坻区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张昆河说。
残疾人政策涵盖的范围广、种类多,每接触一项新的业务,都需要认真从头学起。李代立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各类材料,把各项惠残政策的条件、标准、流程熟稔于心,成了大家的“政策顾问”。残疾人家属张兰芝说,很多家属都知道,有什么不懂的“就问李代立”。
“作为一名残疾人,我知道残疾人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和鼓励,这次接受表彰既是对我过往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我未来工作的激励。只要我还有能力,我就会在助残事业的道路上继续‘奔跑’下去。”李代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