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救心”大夫葛均波:在方寸之地为患者拓“生路”

2021-05-28 11:1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葛均波工作照。(受访者供图)新华社记者周琳、仇逸

心脏,曾是手术刀最难以触及的禁区,在方寸之地“穿针引线”,容不得半点闪失。可就是有这样一位医生“不信邪”,不仅“修补”心脏区域,还从源头创新出发,在心脏的方寸之地,破解生命的密码。

5月25日,2020年度上海科技奖揭晓,沉甸甸的科技功臣奖,颁给了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

一次次行走在心血管疾病的“无人区”

2016年《人间世》节目录制现场,葛均波成功为19岁女孩做了一台高难度心脏介入手术,手术过程中,他的手因高度疲劳,两度抽筋,一边极其痛苦地自我按摩,一边继续将专注的眼神投向手术台,让很多观众记忆深刻。

患者并不知道,葛均波的左臂一直有些弯,那是他小时候骨折未能得到及时妥善医治而留下的后遗症。自那时起,他便立志要做一名好医生,“要治别人治不好的病”。

1979年,葛均波考入山东省青岛医学院,一路刻苦求学,30岁出头时已经成为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

那时,多发于年轻人的心肌桥(跨越冠脉生长的心肌组织),传统手段检出率不足2.5%,如此高的漏诊率,极易导致患者猝死。1993年,葛均波尝试用超声探头看清血管壁内的情况。无意间,他发现所有被诊断为心肌桥疾病患者的超声诊断图像上都有半个“月亮”——这就是后来成为心肌桥诊断金标准的“半月现象”,又被国际学界称为“葛氏现象”。这一发现使心肌桥的检出率提高到95%以上。

这是葛均波的第一个“国际首例”,当与复杂的心血管疾病打“遭遇战”时,他总是第一时间回归科研、求助机理,从源头上下功夫。沿着这一脉络,首创“逆向导丝技术”,在国际上首创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温冷冻消融去肾动脉交感神经术、亚洲首例经皮异位三尖瓣植入术……他一次次行走在心血管疾病的“无人区”。

搭建“万医创新”平台与死神争分夺秒

“你心脏里的3支血管都堵塞了,就像运粮食的公路断了,心脏饿得没有力气。我们先把右边的路打通,运点粮进来垫垫肚子……”在患者看来,葛均波是“定心丸”,他可以用这样深入浅出的“三言两语”,把深奥的医学难题解释清楚,让患者瞬间了解自己的病情。

“同学们,这次新冠病毒疫情还没有看到控制的迹象……昨晚我又报名第三批医疗队出征,等待批准。在这场‘战疫’中,没有旁观者!”在学生看来,葛均波“很萌”,他一边自己冲在第一线,还不忘回过头和学生们说,照顾好自己的学业,“我会平安回来检查的”。

而在同行眼里,手术是一次救一人,葛均波创新的机制体制,则是争分夺秒,从死神手上抢夺生命。“华东地区第一条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快速反应的‘生命通道’,建设20年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逾万名,成功率达96%以上……”他坚持创立的这条绿色通道,使重危患者能在抵达医院90分钟内得到有效救治。

建成之初,葛均波经常会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无论是凌晨深夜,还是酷暑严寒,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成为打开患者生命通道的救“心”人。如今绿色通道的运行模式,已在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实施。

葛均波说:“我是一名心血管医生,一个人做不完所有手术,唯有提高医生群体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才是最终惠及病患的可行之路。”

于是,他建立了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在中山医院心内科设立酝酿已久的“首席创新官(CIO)”,就是希望能征求更多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难,然后寻求解决办法,协助申请专利促进转化。

能工巧匠,矢志造出“国人用得起”的心脏支架

病患解开一层又一层衣服,掏出藏在贴身衣袋里一摞带着体温的钱,用来支付手术费。这样的场景,铭记在当时才30多岁的葛均波心中。

那是1999年,国内冠脉介入手术治疗飞速发展,手术量以每年20%-30%的幅度递增。然而,当时价格昂贵的国外支架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动辄四五万元的价格让很多人望尘莫及。

彼时已经是心血管病学领域“大医”的葛均波,在治疗中发现,广泛应用的药物支架使用的是非降解材料涂层。支架植入人体后,当涂层老化,就容易引起慢性炎症,导致晚期血栓形成,造成心肌梗死。

如何攻克这个难题?葛均波带领团队,全身心扑在找材料、创新药物涂层技术上……世事只畏心坚人,2005年,葛均波团队研制出我国首例可降解涂层支架。

“这不仅意味着每年为患者和国家省下数十亿元医疗费用,还可缩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疗程,减少病人出血风险。”葛均波的第一位博士生、现任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说,目前该支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2%,在全国超过900家医疗机构获得临床应用,并出口俄罗斯、新加坡、印度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之后,经过十余年探索,葛均波团队又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例生物完全可降解支架,该支架植入体内三至五年,即可完全降解吸收。

经过我国首个且最大样本量的该领域人群研究,四年随访结果显示,1200例中的治疗失败率仅为5.3%。2020年,该支架通过国家审批顺利上市,标志着我国冠脉介入治疗完成了“第四次革命”。

“行医如做人,天知地知,最要讲良心。”葛均波说。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