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脱贫攻坚重塑国人精神丨唤醒自强:握住命运的钥匙

2021-01-08 15:42
来源:半月谈网

编者按:

对于靠自己的双手争取幸福生活的脱贫户,各地不吝鲜花掌声,大力树脱贫典型、评致富标兵,让自强者腰杆子硬起来。对于“心有余而力不足”者,国家通过技术指导、贴息贷款、产业互助等形式为其搭建创业平台。对于少数“懒汉”“自弃者”,扶贫干部不倦于谈心走访,在心灵深处激发他们的“斗志”火花,引导他们以自强谋幸福。

半月谈记者 张云龙 魏婧宇

晨光熹微,一辆小汽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红日把车子漆得金黄。18岁的李家骐坐在后座,房舍、村路、农田从他身旁一闪而过。

6年来,这条小路无数次把李家骐从家乡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牛古吐镇黑山嘴村送往临镇的中学。寒来暑往的求学之旅,小路始终陪伴着他。

这一次,小路将送他启程,去往更遥远的他乡。1500公里外的东南大学在南京亲切地向他招手。

“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2014年2月,一通电话改变了李家骐平静的童年生活。

“爸爸生病了,妈妈陪爸爸去医院,你们在家好好的。”电话那头传来母亲闫凤华急促的声音,没等李家骐细问,电话就挂断了。

李家骐的父亲李自凡因脑出血紧急入院,手术之下虽保住生命,左半身却瘫痪了。

李自凡住院期间,姐弟三人都在家里,不知道他病的程度。35天后,李自凡出院,他晃动着右半边身子缓缓地挪向家门口。苦苦盼望父亲回家的孩子们看到这一幕,眼泪决了堤。

顶天立地的爸爸、干农活一把好手的爸爸、一只手就能将孩子举起来的爸爸,在李家骐心中,爸爸曾经无所不能。他把《三国演义》当作睡前故事讲给姐弟三人,在谷堆旁教三人背毛泽东诗词,指着地图告诉他们美国在哪里、非洲什么样。而现在,爸爸只能躺在床上,一说话就流口水。

李自凡失去了劳动能力,住院期间的治疗费又让全家欠上许多外债,闫凤华不得不外出打工还债。

李家骐正在图书馆看书 张晟 摄

“老爸,现在换我们照顾您。”12岁的李家骐和16岁的姐姐李妍开始学着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帮父亲翻身,一个人力气不够大,姐弟俩一起使劲;喂父亲吃饭,李家骐扶着父亲坐在床上,李妍将饭菜吹凉了送到父亲嘴边,10岁的小妹李茉捏着手绢蹲在旁边,不时给父亲擦嘴。

祸不单行,就在李自凡的身体逐渐好转时,又出现了第二次脑出血。李家骐强烈要求母亲带他一起去医院照顾父亲。

病房里没有椅子,闫凤华想买把小椅子给儿子坐。娘俩来到医院门口的两元店,在卖椅子的区域转了一圈,又空手出来了。于是,李家骐将作业本摊在病床上,跪在地上写作业,一写就写到天黑。

李自凡重病后,养活一家五口的重担全落在闫凤华肩上。她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打工,一年只回两三次家,孩子们更难见到母亲。

看着辛劳的母亲,李家骐想去辍学打工补贴家用。闫凤华一听,忙打消他的念头:“辍学打工挣不了多少钱,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好好读书才能给家里带来希望。”

李家骐正在图书馆看书 张晟 摄

2014年9月1日,常年在外打工的母亲特地请假回家,行动不便的父亲早早起床将自己整理一新。这是李家骐初中开学的第一天,全家人要一起送他去上学。

搭乘亲戚的顺风车,李家骐一家来到学校门口。学校里人山人海,每个孩子脸上都绽放着喜悦。闫凤华拍拍两个孩子的口袋,里面装着姐弟俩的500元生活费,这是她在木板厂打零工攒下的。

“要好好学习,好好读书。”握着两个孩子的手,闫凤华把头低了下去。李家骐看不到母亲的表情,只看见无声的泪珠沿着母亲脸上的皱纹滚落下来。在闫凤华身后,李自凡举起不灵便的左手,使劲挥了挥,给孩子们加油。

“为上学花多少钱妈妈都不心疼”

闫凤华从年头忙到年尾,从田里忙到城里,一年收入仍不到一万元。这些钱既要给李自凡看病,又要供三个孩子读中学、大学,一块钱掰成几瓣使,还是不够。

绝望之际,李家骐一家在2017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帮扶,闫凤华再也不用跑东家借西家给孩子们凑学费了。闫凤华说:“孩子上初中时,可以免学费、免教材费,每学期还有生活费补助;上了高中后,除了免学费、免教材费,还有每年3000元的助学金。” 扶贫政策使李家骐姐弟三人不再担心辍学,闫凤华常年紧皱的眉头舒展了许多。

李家骐正在图书馆看书 张晟 摄

面对生活的磨难,李家骐姐弟没有退缩,他们知道唯有努力学习,才不辜负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才对得起母亲的辛劳付出。

李家骐上初中时,因为成绩优异,老师建议他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奥林匹克竞赛。李家骐也想一试身手,但得知还要交参赛费,他犹豫了。

“不要在意钱的问题,为上学花多少钱妈妈都不心疼。”闫凤华安慰他,“机会要争取,即使落选了也没关系。”在母亲的鼓励下,热爱数学的李家骐报名参加了数学竞赛,并成功杀入决赛,收获二等奖。

暑假,李家骐和姐姐会把大半时间用在干农活上。每隔几天,他们就要到自家8亩玉米地里锄草,蹲在地里一边挥锄一边踱步向前,长长的地垄望不到头。烈日烤着他们,身上的汗干了一层又一层。锄完自家地里的草,姐弟俩还给别人家锄草,一人一天挣150元。

在田里摸爬滚打过的孩子,更知道挣钱的不易。高中时期,读理科的李家骐需要大量刷题,但每本练习册都要至少20元,家里无力购买。为此犯愁的他,偶然发现学校洗衣房会出售上一届学生用过的二手练习册。

“虽是旧练习册,有些都没写几个字,和新的一样,而且只要两块钱,我正好拿来用。” 李家骐如获至宝,隔段时间就要到洗衣房淘教辅用书以及试卷习题。

李家骐上高中时,母亲外出打工,父亲一个人在农村老家无人照顾。一家人在李家骐读书的新惠镇租了房子,李自凡被接过来照顾。李家骐每天放学回家,要先喂父亲吃饭、帮他洗澡,忙到很晚才有时间看会书。

一年冬天,茫茫大雪覆盖了敖汉农村。李自凡看着屋外飘扬的大雪,突然含含糊糊说起话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李家骐发现,父亲在背他最喜欢的《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是父亲教李家骐背的第一首诗词。当时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李家骐,被父亲抱着在院子里看雪,听着父亲吟诵,李家骐只一遍就会背了。10年后,看着躺在病床上仍坚持背诗的父亲,李家骐和父亲一同背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上大学虽有资助,我更要自食其力!”

2018年,李妍被中国海洋大学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一家人,又为大学学费发愁了。

扶贫干部们怕一家人因为学费而有顾虑,赶到家中为他们介绍自治区的教育扶贫政策,帮助李妍申请到4万元的助学金。“孩子只管放心去上大学,来自贫困家庭的高校新生都能享受政府的教育扶贫政策。”帮扶责任人刘艳明的一席话打消了一家人的后顾之忧。

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普通高等教育学业,内蒙古由自治区本级财政出资对其进行资助。按政策规定,具有内蒙古自治区户籍的城乡低保家庭或农村牧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子女,被录取为普通高校本科类新生,资助4万元;被录取为普通高校专科或高职高专类新生,资助3万元。

李家的小土房里,光线最好的角落放着三姐弟的书桌,书桌上整齐摆着三张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和李妍的大学录取通知书。2020年夏天,书桌又添上了李家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他以优异成绩被东南大学录取。

领录取通知书那天,闫凤华和李家骐穿戴整齐,早早从家里出发赶往学校,李自凡和两个女儿叮嘱娘俩:“信封一定要等回家了再拆。”

在一家人的注视下,李家骐打开了东南大学“会唱歌”的录取通知书。“东揽钟山紫气,北拥扬子银涛……”校歌气势磅礴。“此刻我懂了当年妈妈说的‘知识改变命运’是什么意思。”李家骐说,“改变命运的钥匙握在我的手中,我要好好读书,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李家骐正在图书馆看书 恩浩 摄

看着第二个孩子考上大学,夫妻俩没有了之前的愁苦和焦虑。他们知道,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孩子必能完成大学学业。“感谢政府给我这样的寒门子弟提供助学金和贷款,让我们也能步入梦想中的大学。”李家骐说。

开学前的暑假,李家骐一天也没闲着。忙完了志愿填报,他就和母亲一起打工去了。李家骐帮菜农在蔬菜大棚里采摘豆角,盛夏的蔬菜大棚密不透风,温度接近40摄氏度。李家骐一早进到棚里,一摘就是两个小时,中午吃口饭,下午又进棚摘两三个小时,“摘豆角赚了500多块钱,去南京上大学的路费基本攒够了”。

去大学报到前几天,李家骐郑重地对家人说:“上大学虽有资助,我更要自食其力!”

李家骐的小妹李茉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2019年初,李茉休学到北京接受手术治疗。休学的半年中,李茉躺在病床上坚持自学。背部疼痛难忍,李茉通过背书转移注意力,清脆的背书声丝毫没有中断。

哥哥姐姐是李茉的榜样,李茉希望像他们一样考上当地重点高中。在2020年的中考中,李茉成绩优异,圆了“做哥哥姐姐校友”的梦。

自强,是最大的财富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奋进在求学路上,来自贫寒家庭的李家骐姐弟三人也曾挫折、也有绝望。但是在教育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他们迈过道道坎坷,以自强不息的劲头向明天冲刺。

李家骐进入大学后,家乡政府和学校都为他提供了助学金,他不用再愁学费的事了。这让他更敢去畅想、去体验崭新的大学生活。

李家骐坚持每天早上6点半到操场跑步,每天上晚自习到近10点。“大学的课程比高中更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科目都要大量做题练习,一点也不敢放松。”李家骐选择就读工科试验班机械能源材料类专业,大一时还没有划分专业方向,他想先打好基础,以后方有机会选择感兴趣的专业。

学校的图书馆,是李家骐发现的一座大宝藏。图书馆旁边有一个小湖,李家骐每次借书出来,都会绕着湖转转,在岸边的椅子上放空自己。看着被秋风染成各种颜色的树叶,快乐充满他的心间。

虽然学业繁忙,李家骐还是加入了感兴趣的社团,结识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他现在是学院足球队的守门员。“我最开始报名当后卫,后来守门员受伤了,我替他守门,现在也变成了守门员。”每周三中午,李家骐会和队友们训练2个多小时,为正在进行的新生杯足球赛做准备。

李家骐正在操场踢足球 恩浩 摄

大学的生活被李家骐安排得十分充实,每次给家里打电话,他都滔滔不绝讲个不停,大城市的繁华、课堂上的趣事、自己的进步……电话粥一煲就是许久。听儿子开心地讲着学校的新生活,闫凤华再辛苦都不觉得累了。

李茉今年刚上高一,知识难度提高了不少。遇到不会做的题,她会拍照片发给哥哥,李家骐写好解题方法,再拍照片传给妹妹。李家骐虽然离家远了,但仍照旧辅导妹妹功课,兄妹俩仿佛仍在一起上学。

姐姐李妍如今也没闲着,目前她在中国海洋大学法学专业读大三。进入大学后,李妍一直在挑战自己。她先后成为爱心志愿者、辩论队成员,还担任班级的团支部书记。“刚上大学时,我很害羞,不爱表达。” 李妍说,“各类活动锻炼了我的思辨和表达能力。现在,我把自己的思考分享给了弟弟妹妹。”

离开父母,在外“乘风破浪”的姐弟三人,如今互帮互助,一起长大,他们鼓励着彼此:努力学习,找份好工作,要成为给家里遮风挡雨的顶梁柱,未来大家都要更努力。

“自强,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李妍说。


议题策划:叶俊东  

统筹执行:高远至、许中科

编辑组稿:徐宁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