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新时代奋斗者丨追火箭的人

2020-12-25 15:22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周慧敏 夏天

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送入太空。看到火箭划破长空的那一刻,多少人为之震撼雀跃。然而,有一群幕后英雄,他们离火箭最近,却不能目睹火箭发射,只能在机房里通过天花板和窗户的震动且听龙吟。他们既平凡,又伟大,他们是一群追火箭的人。

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正式启航,航天科技人员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庆祝发射成功 金立旺 摄

“完美曲线”

作为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中心的测控雷达负责人,今年28岁的刘持超和他的团队从点火开始就要一直“跟踪”火箭,收集火箭位置、飞行距离、速度、方位俯仰角度等飞行数据,这些数据是判断火箭飞行状态的重要依据。

发射前两个月,刘持超每天都要反复检查、测试雷达跟踪测量设备,确保设备一切正常。“基地的规定是‘故障不过夜’。”刘持超说,在一次联调中,设备一天之内发生了3次故障。他非常紧张,根据“故障归零流程”,一遍遍分析故障、维修、测试,通宵达旦加班,连续一周才把这个故障解决,“每次把故障解决,都非常有成就感”。

因为信号变幻莫测,刘持超操作雷达跟踪时通常要以“秒”为计时单位完成数据捕获,此时要求操作者精神高度集中,不能出现丝毫操作失误。

“在‘天问一号’任务中,我们的跟踪和捕获没有丢失过一次。当屏幕出现完美曲线时,我激动得把组员挨个抱了一遍。”刘持超自豪地回忆“追踪”过程。

“紫霞姐姐”

90后王志霞是这次“嫦娥五号”任务铜鼓岭测控区光学设备的指挥员。

在单位里,王志霞是同事眼里的“紫霞姐姐”。每次火箭点火发射后,王志霞都要操作光学设备,牢牢地“盯上”火箭,期待它冲破七彩祥云。

王志霞的任务是实时捕获火箭飞行画面,并向指挥控制中心发送目标飞行实况。这些实况图像为航天发射的各项决策指令提供关键的辅助信息。

当“火箭摄影师”并不轻松,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成像效果。只要其中一个因素发生变化,王志霞都要对应分析并制定合适的“摄影”方案。“预设方案是重要参考,海南的天气、云层变化很快,实时判断很重要。”王志霞说,这次“嫦娥五号”发射时的云层较厚,“一旦火箭进云,还要进行目标丢失重捕”。这对相关的团队协作提出极高要求。

作为指挥员,王志霞必须对设备了如指掌,确保各个岗位操作准确,并在设备突发状况下迅速做出应急决策。

海南气候环境高温、高湿、高盐雾,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是个大挑战。在平日工作中,王志霞顶着高温参与户外除锈作业,擦拭光学镜头,检测并更换电子器件,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转。航天任务锤炼出的过硬作风和心理素质,让她在温柔沉静中多了几分飒爽。

“最强大脑”

张福临是文昌航天发射场测控中心的一名计算机软件操作工程师,他所在的数据处理中心相当于整个任务的“大脑”,负责把光学、雷达等各个系统收集到的数据汇总、处理并发送到指挥中心。张福临说,数据处理没有第二次机会,必须反复确认无误。

“嫦娥五号”发射时,张福临和他的团队正在机房工作。“天花板和门窗剧烈震动,几秒钟后消失了。”张福临说,他只能匆匆抬头看一眼监视电视中火箭升空的画面,因为火箭点火后才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他们要在1000秒内连续不断处理并发送数据,直到宣布发射成功,任务才告结束。

2013年张福临从西昌来到文昌,参与了文昌航天发射场建设的整个过程。“我刚来那会儿,用来测试的机房是临时组装的,大家把泡沫板当床睡在楼里。”张福临说,能成为国家航天事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这种获得感是其他工作无法比拟的。

张福临告诉半月谈记者,在机房工作的大部分航天人没机会亲眼见证火箭发射,“希望可以穿着这身制服干到退休,再轻轻松松地看一次火箭发射”。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