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新时代奋斗者丨死磕沙地35年,她灭掉7万亩荒沙

2020-08-27 11:01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丁铭 王靖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妇女殷玉珍,从1985年嫁到萨拉乌苏村井背塘这个沙窝窝开始,与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死磕到底,35年间持之以恒造林治沙,灭掉了毛乌素沙地7万亩荒沙,在寸草不生的沙海中造出一片绿海,为当地老百姓撑起了“绿色家园”。

殷玉珍在为松树林除枝 王靖 摄

宁愿种树累死,也不能让沙子欺负死

横亘陕西、内蒙古、宁夏3省区的毛乌素沙地,曾经是一望无际的沙海,寸草不生、无人居住。萨拉乌苏村井背塘就位于毛乌素沙地的南缘,常年遭受风沙肆虐。

1985年正月,19岁的殷玉珍从陕西省靖边县嫁到这里,新房就是丈夫白万祥搭建的泥草土窨子,放眼四野,沙海茫然无边。此情此景,让殷玉珍伤心痛哭:“娘啊,闺女这辈子落在灰沙窝里了。”

从小性格要强的殷玉珍咽不下这口气,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恶劣的生活环境。第二年春天,她从娘家背回来一捆杨树苗,栽种在房前。然而,在劲吹的风沙下,四五十棵小树苗立马被“剃成光头”,只有两棵小苗长出几片小叶。

“风不让树活,我偏要让树活。”殷玉珍从此和沙子较上了劲,“宁愿种树累死,也不能让沙子欺负死”。

当年秋天,殷玉珍咬牙把家里屈指可数的财产——一只三条腿的羯羊换来几百棵树苗,挖坑、浇水,过几日,再一棵棵补水。第二年春天,100多株小树吐出鲜嫩的绿芽,在黄色的沙海中绽放出绿色的生机,殷玉珍也在沙海上种出了希望。

战天斗沙35年,磨烂了4根钢钎

从1985年开始治沙造林至今,殷玉珍已在毛乌素沙地里战天斗沙35年。在沙地种树需要用钢钎往沙子里插眼,然后把水泡透了的树苗栽进去。35年来,殷玉珍磨烂了4根钢钎,每根钢钎都被硬生生磨短尺许。

在沙地里造林,背苗、担水、插钎都是重体力活,更有风沙肆虐,骄阳炙烤。即使频繁地皴了脸、爆了皮、裂了手,也没动摇殷玉珍的决心。没有运输车,她就自己背100多斤的树苗;大沙梁上不去,她就抓住牛尾巴向上爬;没有打孔机,她就用钢钎插眼……

殷玉珍种树的沙地离家七八里路,她在治沙路上种下不少杏树,渴了沿路吃几枚酸杏,满嘴流涎,也就解了渴。许多个夜晚,她一人和衣睡在沙漠里,第二天不到3点就醒来,一头扎进沉睡的沙海。丈夫白万祥像一头毫无怨言的老牛,一直跟着殷玉珍栽树。

殷玉珍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对4个孩子疏于关爱。为了种好树,大儿子白国林刚刚满月,就被她带进沙海;最小的儿子白国才,大部分时间是交由自己母亲照顾。回想起童年里想妈妈的每个夜晚,如今22岁的白国才回忆说:“她把对我的爱分给了那片树苗,树苗也是她的孩子……”

灭掉荒沙7万亩,生态改善得回馈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绿色在沙海里一点点、一块块地浸染。半月谈记者看到,殷玉珍早期栽种的杨树已郁闭成林。

2005年起,殷玉珍成立内蒙古绿洲治沙造林有限责任公司,在沙地种起小米、黑枸杞、玫瑰等作物,养起牛羊,每年利用种植养殖收益,以及国家公益林补贴,谋划下一年的种树规模。用她自己的话说:“过去全凭向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借钱种树,现在有规模、有速度,治沙种树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过35年努力,殷玉珍治沙面积达到7万亩。昔日黄沙漫漫的井背塘披上绿装,有了果园,建起了新房,沙海里种出了奔小康的希望。

如今,种树治沙不仅让殷玉珍一家人过上了富足生活,当地人也全都跟着受益。今年春天,殷玉珍雇佣周边四五十位村民种下6万株树苗,发放21万元务工费,每个村民平均收入4000元。

最让大伙高兴的,要数当地生态的改善。“过去一场大风后,麦苗被沙子淹没,得一簸箕一簸箕地往外铲沙,现在丰收已成为家常便饭。”当地村民魏景德高兴地说。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