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郑金贵:共和国不辜负奋斗者

2019-12-16 10:30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孟昭丽 胡广和

郑金贵,原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全国劳模,共和国同龄人,退休后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这位曾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老人,谈起70年的岁月,深情地说:“共和国不辜负努力的草根。”

山区里走出的大学生

1949年10月2日,郑金贵出生。他的父亲为了不让4岁女儿因贫而死的悲剧重演,在郑金贵出生后不久,就下南洋闯荡。然而,谁能料到,父亲竟一去无回,留下多病的母亲独自拉扯他长大。

“新中国没有让姐姐的悲剧重演。”郑金贵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体系,提出教育要“向工农开门”,郑金贵进入学校,结束了祖祖辈辈都是文盲的历史。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中,郑金贵响应国家推广优良品种的号召,一头扎进作物引种育种研究,建议并组建了生产大队的种子试验小组。

每当看到报纸上刊登水稻丰收的信息,他都满怀诚意地致信对方索要种子,并随信附上8分钱邮资和一个保护种子不易受挤压的写上回寄地址的牛皮纸信封。在这样的诚意面前,很难有人不为所动,他的信件陆续得到回应,各地良种纷至沓来。

1972年6月15日,福建日报以《种子迷》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他先后向四省八个县的良种单位引进十几种良种,进行培育试验。有时,为了得到一种良种,要爬山涉水几十里”,他培育的良种“对这个大队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当年,他被推荐担任团支部书记和共青团永春县委委员,还被推荐入了党。同年,23岁的郑金贵进入福建农学院学习,之后又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研究生。

搞好科研也要做好校长

福建农林大学校内有一个集教学、科研、科普和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华名特优植物园”。这块占地7万多平方米的教学基地依中国地图形状而建,按全国各省、区、市的面积比例划分园区,分别种植各地名特优植物。

据介绍,园内育有一种具有高EGCG(一种抗癌化学成分)的茶树良种,茶中的EGCG可以诱导癌细胞“自杀”。这是郑金贵带领的功能食品团队在国家支撑计划项目中精心选育的13个优良品种之一。2018年3月,科技部专家组认定,这一成果是食物防瘤防癌研究中取得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彼时的郑金贵已69岁高龄,卸任福建农林大学校长7年多。对别人而言,退休或许意味着放下手中的工作,享受清闲安逸的老年生活。但在郑金贵眼中,退休开始了新阶段:将精力尽情投入科研。

事实上,自1998年担任校长以来,郑金贵一直肩负着行政科研的双重责任。有人问他如何兼顾?他说:“每天8小时是校长时间,5天工作日就有40小时;每天再挤出4小时做科研,加上周末两天的8个小时,就是36小时。”

在这“挤”出来的时间里,他继续进行着水稻育种研究。2007年,郑金贵主导的“谷秆两用稻的选育及其秸秆高效利用技术”项目获得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是该年度全国水稻研究领域唯一获得国家发明奖的项目。

以“高”补短,掌握人生主动权

2006年夏天,身为校长的郑金贵来到学生宿舍检查,看到一名学生正全神贯注地打游戏。“就业形势这么严峻,要努力学习,有好的成绩,才能找到好工作。”郑金贵对学生进行了一番劝导。

“老师,读书没有什么用。我上届有个同学成绩只有中等,但他爸爸是县委书记,找到一份好工作。另一个同学优的课程比他多两门,但是他爸爸是农民,找不到好工作,只好推销矿泉水。老师,你说读书有没有用?”学生不经意的一问,让郑金贵陷入思考。

郑金贵意识到,学生很容易被眼前的个案误导。为引导学生走出认识误区。郑金贵自创了一套励志理论——矩形原理:把家庭背景等客观条件比喻为矩形的“底边”,把人生成就比作矩形的“面积”,而个人的主观努力相当于矩形的“高”。

“就算个人家庭条件不好,只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就能无限提高生命的高度,弥补‘底边’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掌握人生的主动权。”郑金贵说。

通过讲课、讲座、交流等形式,郑金贵将矩形原理介绍给大陆21所校院、台湾17所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教师和学生,得到大家普遍认同。

其实,矩形原理也是郑金贵奋斗历程的一个总结。他像极了扎根于岩缝中的野草,哪儿有阳光就朝哪儿生长。

“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努力奋进的人。”郑金贵说。2015年,他受邀赴北京参加阅兵观礼;2019年,他又作为高级专家受邀到北戴河休假。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