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油田退休职工侯希田:
侯希田出生于1949年6月19日,这位通过读书走出山东农村的老人回忆起当年往事,至今仍感慨万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侯希田不住地念叨。
对于1949年之前的生活,他听父辈说得很多,缺衣少食是最直观的印象。从他记事起,尽管条件艰苦,但日子一天天见好。孩童时,侯希田兄弟姐妹一共4人,加上父母6人挤在两间小房子里。由于实在住不下,临时为做饭搭起的棚子里还住着两个人。到了20世纪70年代,家中分得地基已经盖起12间房,条件大为改观。
说起上中专之前的生活条件变化,侯希田用“野菜小学、地瓜中学、口粮中专”来描述,“慢慢能吃饱饭,已经很满足了。”
令侯希田印象深刻的是,由于缺少营养,在小学就读期间,他曾经昏倒在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赶紧将他扶起。班主任更是将平时节省下来舍不得吃的“糊糊”喂侯希田吃下去一大碗,他才缓缓回过神来。
可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侯希田在学习上却十分争气,一路考上师范中专,当年已实属不易。读书期间,能吃上每月每人30斤的口粮,还有一部分奖学金。为了支援条件更贫困的地区,他和同学们每月还会捐出3斤粮食。
后来,侯希田应征入伍,转业来到大港油田。大港油田始建于1964年,从一片盐碱荒滩上起步,它是继大庆、胜利之后,新中国自主开发的第三座油田。在这里,他不但生活条件大为改观,也为新中国找油事业付出了不懈努力。退休之后的他生活充实,担任大港油田第五退休分党支部书记。他依旧感念这些年的生活:“穷孩子没有党是走不出大山的。是党和祖国培养了我,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天津退休教师范金华:
退休教师范金华家住天津市西青区西营门街道,1949年12月30日出生在四川省自贡市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出生时,家里已经有5个孩子,他排行老六。父亲是一个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家里靠母亲一个人劳动维持,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我家是最穷的家庭,真正的无产阶级,比贫下中农还要贫。”范金华回忆,“好在解放了,毛主席来了我们穷人就翻身了。”
与新中国一同诞生,也造就了范金华与其兄弟姐妹不同的人生。5个哥哥姐姐中,除了排行老五的哥哥赶上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条件上了学以外,其他的几个都没学习的机会。
相比于在旧社会里度过童年的大哥大姐,范金华觉得自己的童年要幸福很多。1957年,8岁的范金华上了小学,开始学知识。那时候已经成立公社,家里母亲带着哥哥姐姐们积极劳动,挣工分,家庭生活有所改善,他则专心到学校学习。同时,家里情况特殊也让公社对他们一家照顾有加。
回忆起小时候,有一些场景让范金华印象深刻,那就是每到节日的早晨,父母亲就会背着一根木棒走家串户,最后走到大队部,开完翻身会再回家。那根木棒在当地被称作“翻身棒”,表示穷人翻身做主、人民当家做主了,“我母亲那时候当上了妇女队长。”虽然生活依然艰苦,但每天都过得很快乐,“有毛主席就有幸福感”。
后来范金华陆续读了初中、中等师范学校,成为村里的一名教师,直到退休。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天津安家,七年前他被接到天津养老。退休时间里,范金华喜欢写诗、旅行,他的诗中充满了对于未来的期盼。
吕桂华1949年6月1日出生在当时的河北省蓟县农村,现属天津市蓟州区下窝头镇咀头村。家中8个孩子里,她排行老大。在旧社会,农村里女孩子想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但吕桂华得到了读书识字的机会。当时她很珍惜学习机会,成绩名列前茅。但后来,因为家里实在困难才不得不辍学。
孩童时代,农村迎来新面貌,大家对未来更有盼头了。“多子多福嘛,但为了养活我们家里这么多孩子,父母亲吃了不少苦。”吕桂华回忆起往事,充满了感慨。小时候,吕桂华没少听长辈讲起战争年代的事。“虽然小时候也挨过饿,吃了不少苦,但相比于旧社会的战乱、饥荒,我们那个时候要强很多。”
(新华社天津分社毛振华、黄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