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在寿光,当个智慧农民

2019-06-11 08:45
来源:半月谈网

张少义

今天,谁不知道寿光?那是全国闻名的中国蔬菜之乡。不过,要说起寿光农民如何种菜,你就不一定清楚了。

“智慧棚”迎来“棚三代”

“手机种菜,在我们寿光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4月12日上午,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村民崔江元,一边介绍着自家西红柿大棚的种植情况,一边用手机现场演示大棚智能控制系统。

在这块占地4亩多的大棚里,崔江元搞起了物联网,温度、通风、洒水摁摁手机就能搞定。“我的大棚是新式‘智慧棚’,有通讯网络就能实时看到大棚内作物生长情况,还能根据作物特性和季节变化设置相应参数。现在,我在家里喝着茶可以种菜,在外地也可以种菜,而且产量可控、品质有保证。”

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说,这样的智慧大棚是村两委近年来向村民普及的重点项目。2016年初,崔岭西村着手建设高标准智慧农业园区,让村民足不出户就可通过手机远程遥控放风补光、浇水施肥。“今年,村里又规划了200亩的现代化农业园区,规划建设13000平方米的高标准玻璃智能温室。”

在“冬暖式蔬菜大棚发源地”三元朱村,有技术、有见识、会经营的新型“绿领”农民已成了村里一道靓丽风景。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介绍:“在咱们村,上世纪80年代末‘棚一代’艰苦创业,进入新世纪‘棚二代’开拓进取,如今则是‘棚三代’闪亮登场。村里1/3以上的年轻人回来了,其中不少是大学生。”

“操作管理智能化,产品销售品牌化,生活条件市民化”,“棚三代”王聪说,这是吸引村里年轻人回归的因素。“我和妻子两个人就可以管理1间大棚,技术和市场都有保障,年收入稳定在20多万元。”

加入返乡“玩棚”行列的,还有一大批年轻的“工转农”。在营里镇出口蔬菜生产基地的大棚里,1984年出生的杨飞正在辣椒地里忙着疏苗。此前,他是寿光市一家车厢厂的工人。“我们几个回来‘玩棚’的年轻人,现在经常在一起交流种植技术。”

“智慧化”以科技为基

据了解,“智慧化”是寿光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重要发展方向,而“智慧化”的地基是科技。

近年来,寿光多方聘请农业专家,不间断地举办培训班、农民夜校、科技讲座,大范围开展“科技下乡”等活动,既培育了一批拥有先进蔬菜种植或管理技术的职业化农业科技人才,也打造了一支实力出众的蔬菜技术推广队伍。

如今,寿光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已吸引20余家企业入驻。熊蜂授粉、生物菌土壤改良、土壤火焰消毒、秸秆就地还田、无菌种苗生产……一批批令人称奇的新技术从这里走向寿光的沃野。

在寿光的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创业者还可以“拎包入园用大棚”。园区最大的创新在于“平台公司+运营商+农户租赁”的发展模式,“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服务,让园区全套服务也走上智慧化道路。

监管同样“有智慧”

在寿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同样“有智慧”。寿光市自2016年起开发农业智慧监管服务公共平台,实现了蔬菜产业的智能化监管、全域化追溯和信息化服务。

“通过智慧监管平台,我们可以看到全市15个镇街区每个村的蔬菜种植面积、大棚数量、蔬菜种类,输入任一农户的名字,可以查到该农户所有大棚蔬菜的交易、检测信息以及农药使用情况,这些信息都来自大数据抓取。”在寿光市农业智慧监管服务公共平台展示厅,现场工作人员一边演示,一边介绍。

目前,寿光14万个蔬菜大棚、1556家农资经营店、1020家蔬菜市场、21家三品基地、6家大型超市和15处镇街检测室,所有的生产信息、检测信息和交易数据都已纳入智慧监管平台。

“就是要让现代农业的智慧阳光,照进咱们大棚。”田柳镇党委书记王桂芝的快人快语,道出了寿光智慧农民的心声。

责任编辑:刘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