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声
编者按:杨名舟是我国著名的能源专家,在他思想喷发的时候,为陶渊明的独立人格精神所感佩,实现从能源到田园的转折,潜心十年,创作了大型电视连续剧《桃花源记》的文学剧本。我国法学泰斗江平先生曾称颂杨名舟“个性鲜明,血性炙热,忧国忧民,又散发着浪漫的诗人气质”。近日记者对杨名舟进行了访谈,钓沉历史,畅谈能源与田园。
问:杨名舟先生,我知道您是资深能源专家,201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呼唤——杨名舟和他的九次上书》一书,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最近听说您完成51集电视文学剧本《桃花源记》,这个跨度有点大!您是怎么想到写这样一部电视剧本的呢?
答:确实跨度有点大。我工作以来的几十年,一直从事电力和能源研究,在业界也算小有一点“声名”,当许多朋友得知我完成《桃花源记》剧本创作时,无不惊讶万分。其实,我与文学、与陶渊明有着更深的情结。
问:这个情结是什么时候种下的?
答:我想可追溯到读小学的时候。当时我在《中国少年报》发表了两篇诗文,一时轰动故乡小镇,被称为神童。我的班主任叫陶延望,是陶渊明的后裔,特意把我叫到他办公室,给我讲述陶渊明的故事,并送我《陶渊明诗词集注》的线装书,叮嘱我要像陶渊明一样做人、作诗,对我寄予无限希望。回家后,我翻开祖父的书橱,发现里面竟也有一本同样的书,惊喜之中,把两本书用红绸子包起来,放在书厨的最上方,时不时拿出了看一看、翻一翻,幼小的心灵立志要做一个陶渊明似的大诗人。可惜,文革骤来,家中掘土三尺,一把火烧光了所有的典籍字画,也烧光了我少年的梦想。
问:您一直在电力、能源系统工作,日常工作之外,发表有影响力的论文近100多篇,还有20多部专著,忙得不亦乐乎,我想知道,您是什么时候想到创作《桃花源记》剧本的?您哪有时间搞创作啊?
答:我虽长期从事电力和能源研究,不敢说著作等身,也算有所成就,但每每心有不甘,认为这些都是旁门左道,上不得精神层次。陶渊明这个自小凝聚的纯真情结愈来愈深刻,有时甚至夜不能寐。2008年,我开始动笔,一边写能源战略论文,为国家献计献策,一边开始创作《桃花源记》。十年秉烛夜话,辛苦备尝,白天照常工作,晚上回到1700多年前,与先贤对话。
问: 真是十年磨一剑啊!我能想象您创作的艰辛。
答:的确是我呕心沥血之作,前后修改百余稿,字字原创。中国陶渊明研究会会长龚斌先生在看了剧本后评价说:“看来字字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我在动笔时,付出的是我全部的生命与灵魂,我下决心要创作一部我自认为最优秀的剧本,一部走向世界的精品。
问:十年创作非同一般,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答:是陶渊明的独立精神在鼓励着我。每当夜深人静,我构思《桃花源记》时,总是试图感受陶渊明的心路历程。为什么他如此决绝地固守穷节,辞官归田?什么样的信念支持了他追求自由、崇尚自然的崇高人格?什么样的精神支撑了他在饥寒交迫、冻馁交病中能绝世独立,并写出那么多优美诗文?我想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和诠释陶渊明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与艰辛。我要特别感谢中国陶渊明研究会会长龚斌教授、名誉会长钟优民教授和朋友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在我创作艰难时期激发我坚持下来。感恩龚斌教授带病四次帮我修改剧本,提出许多珍贵而中肯的意见!
问:您能谈谈《桃花源记》剧本的创作构想吗?
答: 51集大型电视史诗剧《桃花源记》主要以中国历史上独特的魏晋时代为背景, 力图艺术地再现陶渊明大起大落、艰难曲折的传奇人生。创作初衷是为陶渊明做一番全新的评价,让陶渊明超越时空的卓越思想回归人性的本真,一改先前诸多名人、学者,特别是历史学家对他闲情逸志、诗酒人生、飘逸不羁等大隐士的定位。
问:您要表现的陶渊明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答:陶渊明是世界上提出并描绘人类理想社会的第一人。这一伟大思想却为世人所忽略。早在1700年前,陶渊明的伟大著作《桃花源记》,就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和平、平等、富饶、和睦、淳朴、生态美丽安详的理想社会,体现了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比轰动世界的《乌托邦》、《太阳城》早1300多年,比西方文化巨匠伏尔泰、卢梭、莎士比亚、马克吐温早1400多年,堪称世界第一。在世界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长廊中,陶渊明既承前启后,又空前绝后,遗世独立,造极登峰。
问:这的确超出了许多人对陶渊明的认识!您认为陶渊明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答:陶渊明不仅是一位我们熟知的田园诗人,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陶渊明辞官归田后,不再出仕,即使冻馁交病,也拒绝施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今唯一人也。陶渊明不仅是一个饱含社会理想,素怀大志,意欲拯救国家的历史英雄,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济世救民、探索理想社会的先驱。在自然田园中,他写出了《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旷世名篇,为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独立精神,几千年来成为了知识分子心仪和仿效的圣典,是中华文化大树的本源与深根,而这种中国灿烂文化的绵远流长,逐渐沉淀为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如果只道他是一个隐者和诗人,岂不痛哉!
问:魏晋时期、特别是陶渊明留下的历史文献资料鲜少,要塑造一个鲜活的人物不容易,剧本是如何表现陶渊明这一人物的?
答:《桃花源记》通过陶渊明跌宕起伏的人生悲剧,吟诵了一部理想主义者雄浑凄婉的悲歌——这是整部剧的基调。陶渊明生于乱世,锐意进取换来的却是理想失望、事业落空、爱情受挫。那时官场腐败,仕途充满坎坷且险情环生,陶渊明孤军奋战,屡败屡战,在官场五进五出,三次被黑暗势力追杀,险些丧命,一次险些坠入篡权黑幕的漩涡。政治的黑暗与卑劣污秽,欺骗讹诈,辜负了陶渊明一腔报国救民的壮志雄心,使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腐朽,于是毅然辞官,安顿良知,一曲光耀千古的《归去来辞》,与官场彻底决裂,慨然归田。
问:这部剧的主要看点有哪些?
答: 一是铺陈了东晋的兴衰荣辱,情节跌宕起伏。剧本以东晋历史、战乱为背景,描绘了王、谢、桓、刘、陶等世阀大族的兴起、繁荣、鼎盛、灭亡的轨迹,预示了封建王朝必然灭亡的规律;融汇了魏晋名士的真实故事和逸闻趣事,有紧张的情节和看点,场面宏大,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二是人物性格刻画鲜明,语言优美古雅,对话简练。全剧60多个人物,包括陶渊明、谢安、王羲之、慧远法师、陆修静、周续之、刘遗民等一代影响后世的思想、文学、书法、音乐大家的名人轶事,彰显了魏晋风骨,展示了中华民族崇德尚武的刚毅与灵魂,突出了大时代、大英雄的气概,让观众能充分贴近人物、感受人物。
三是贯穿真挚爱情。全剧通过陶渊明与谢姬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催生陶渊明的大同社会之梦,桃花源之梦。
四是场景恢宏细致而唯美。桃花源是剧本的主旋律,几乎覆盖全部章节,庐山、鄱阳湖、桃花源的大美景象荡人心魂,同时穿插了主题歌、片尾曲和16首歌曲,展示了陶渊明饮酒诗、咏怀诗等千古精品的内核。
问:据我所知,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表现魏晋时代和陶渊明的影视剧。我们知道,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情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名士”,他们构成了独特的“魏晋风度”。《桃花源记》应该说填补了一个空白!
答:是的。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仍,官场黑暗、民不聊生,统治者顾不得文化统治,各种思想涌现,这些在我的剧本里都有生动的体现。
问:您是怎么选择创作电视剧本这种形式,而不是小说、杂文等?
答:影视剧是视觉、听觉的综合艺术,最直接、最易于为大众接受。我想让更多的观众通过屏幕贴近陶渊明、感受陶渊明,体会中华文化的本源和巨大力量。
问:您认为这部古装剧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该剧是一部宏大的史诗,描绘了陶渊明从同情劳动人民到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休戚与共的真情实感,抒写了大同社会的雏形,抒写了千百万老百姓日夜向往和憧憬的世代愿景——桃花源。桃花源是千百年来人类心灵憧憬的一方清净的圣土,是千百万人灵魂深处无声的诗和远方。《桃花源记》表达了中华民族追求世界和平、社会和谐、天人合一、生活宁静和美的强烈渴望,对感化民众、宣扬中国人的脊梁和独立精神,对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问:业界对您的剧本有什么评价吗?
答:看过剧本或了解剧本的人都给予了很高评价。前面提到的龚斌先生说该剧“成功地塑造了陶渊明的艺术形象,弥补了我国电影、电视业只知秦汉、唐宋元明清,缺乏两晋的历史空白。该剧气势磅礴、场面宏大、人物丰满,文化底蕴丰厚,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著名艺术家、影视泰斗、87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周雷先生说:“陶渊明的桃花源梦,曹雪芹的红楼梦,孙中山的大同社会梦,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梦梦相连、脉脉相承,层层相因,承前启后,源远流长。”香港著名文化学者尹德川说:“我相信,《桃花源记》开放、包容、创造性气度和故事能够感染和拨动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心弦,让浮躁的心静下来。”当然,这些都是对我的鼓励, 我常常恨自己笔力不够,不足以表达心中激情。
问:《桃花源记》真是生逢其时:天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地利,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的建设和推动;人和,文化名人和影视明星群的大力支撑。您对这部凝聚十年心血剧本的拍摄有什么期待?
答:我希望汇聚中国第一流的团队,通过导演、演员的二次创作,把这部剧拍成一部真正的艺术精品,期待这部剧能像一股清风吹拂中国大地,吹拂久蛰的人心,期待这部电视剧能充分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格魅力,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