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半月谈记者 邬慧颖
江西省赣州市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江西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自2015年起,众多第一书记陆续扎根在这片红土地上的3468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半月谈记者走访多个村庄发现,第一书记到来后,不少村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各出实招,破除“等靠要”思想
“‘我不要’‘竹荪菇听都没听过’‘懒得种’……这是2017年初村民们常说的几句话。”宁都县黄陂镇大湖村第一书记曾建华说。
2016年10月,宁都县城建局测绘队队长曾建华被选派到大湖村任第一书记。带着从原单位争取来的1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结合大湖村实际情况,曾建华首先想在村里发展竹荪菇产业。
可由于长期贫困,不少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扶贫就是发钱给物,甚至有个别人以当贫困户为荣。“不把他们的精气神提起来就没办法开展扶贫工作。”曾建华说。
脱贫先脱懒,扶贫先扶志。为提升村民们的精神状态,每位第一书记都有各自的办法。在南康区浮石乡窝坑村,刘江峰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在石城县木兰乡陈联村,万洪云和村民同吃同住;在会昌县珠兰乡大西坝村,冯宗伟下定决心严禁赌博。
曾建华则选择从单个村民入手,示范带动其他村民。李水秀早年丧夫,又患有偏头痛等慢性病,一直靠种田为生。为了引导她种植竹荪菇,曾建华多次上门与她交流,并承诺“赚不到钱我个人垫给你”。
“收成加分红,我2018年赚了1万多,这都得感谢曾书记。”李水秀说。有了李水秀的带头示范,大湖村村民纷纷投身竹荪菇产业。
夯实基础,为发展创造条件
在定南县岿美山镇丰背村,第一书记夏文翔来到村里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从高空俯瞰,那条尚未拓宽的3米宽出山公路,像一条细细的绳子,一头连着山外的世界,一头连着丰背村。
因为交通问题,不仅村里的年轻人不愿回乡创业,许多致富机会也被拦在了山外。定南县布衣山谷旅游山庄公司经理黄阳涛说:“我们公司曾在这开发兴建旅游区,可游客来了以后都反映说,这里路太弯太窄,第二次不敢再来。”
如今,通过夏文翔的积极争取,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丰背村已筹集到近500万元的道路改扩启动资金。夏文翔说,等这条路完全修好,从县城到丰背村可以缩短20多分钟的车程,不管发展农业还是旅游业,都有了条件。
“农民是以土地为根本,若田里没有水,他就种不了地,自然也就没有收入。”万洪云说,从2016年底开始,陈联村实施了系统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改造和坡坎溪流综合整治工程,目前已颇有成效。
产业支撑,实现脱贫不返贫
南康区浮石乡窝坑村的葡萄种植产业,是刘江峰来到窝坑村后开展的首个农业项目。2016年3月,刚到窝坑村的刘江峰带着铺盖,住进了窝坑村。
“我们的首要职责是带领群众摆脱贫困。”刘江峰说。为转变村民浓厚的土地观念,刘江峰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领着村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去外地参观学习,最终说服村民,成功流转土地500余亩,葡金生态农业合作社顺利建成,如今已产生利润。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第一书记中既有国家部委、省直单位选派的,也有赣州各级政府部门派驻的;既有退休后仍坚守岗位的,更有刚参加工作就来扎根基层的;既有独自一人矢志扎根的,也有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因地制宜的产业蓝图在赣南各村落笔。
第一书记到来后,兴国县崇贤乡崇义村83户贫困户,每户靠养土鸡每批增收2000元至5000元;崇义县过埠镇果木村蔬菜基地仅土地租金就为群众增收10多万元;宁都县黄陂镇大湖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最初的6000元增加到12万元……产业的发展让贫困村稳定脱贫有了切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