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95后”非遗“双创”路:让白族扎染“瑰丽”世间

2018-11-07 09:42
来源:中国青年网

“95后”马向阳:让白族扎染“瑰丽”世间。剪辑:綦智鹏

一条来自云南大理的扎染丝巾,如一股清流漫入2018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叙·扎染”艺术创业团队一路PK高精尖、比肩高科技,历经七个月的激烈角逐,从全国1707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闯入第一届“京津冀-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的唯一一支文创团队,亮相双创周。

项目负责人马向阳和团队成员穿戴着用扎染技艺织成的丝巾与服饰走上路演舞台,苍山彩云、洱海浪花、塔荫蝶影,带有白族山川风物的花纹样式传承着古朴民风,为大赛增添浓厚的人文色彩。

虽然最终没能获得金奖,但马向阳已经很满足了。创业期间,他参加过无数比赛与路演,这是走得最远的一次。

中央民族大学“叙·扎染”艺术创意研发团队上台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进行展示。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婉莹摄

扎染,源于新疆,绽于大理,是白族传承了千年的一种手工技艺。

马向阳介绍,白族扎染技艺虽然早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目前注册在案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仅剩一位。这样一种民族瑰宝,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局面。

2017年,来自云南的代琳燕与一群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同学在中央民族大学创办了“叙·扎染”团队,通过创新技艺、材料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技艺。同时,也希望通过文创产品的销售,为云南当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马向阳是他们中的一员。在团队青黄不接的情况下,他坚持留了下来,并迅速成长为骨干力量。

创业初期,“叙·扎染”团队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但马向阳发现匮乏的技术、有限的资源、难筹的资金大大限制了团队的发展,“不能局限于校内,还是要面向市场。”有了这个打算,大二的那年暑假,马向阳和几个团队成员奔赴云南山区寻找当地的扎染技术传承人,在学习掌握技术的同时静待商机。

街边的扎染作坊,一群年轻绣娘手指上下翻飞,靛蓝色的彩线在她们手中被织成一幅幅朴素自然却妙趣天成的作品。马向阳一个大男生尴尬地坐在她们中间,双手粗笨地第一次拿起针线,捣鼓半天连针眼都穿不进去。他除了“干着急”,还要经常承受他人怀疑的目光。“你行吗?”“你回去吧!”“你这样啥都学不会”,这是马向阳经常会听到的几句话。

后来,他终于找到愿意收他为徒的师傅,一位80多岁的传承人。马向阳每天都去店里,老师傅手把手教他扎花、浸染中的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让他感动的是,老师傅经常为了教自己忽略店里繁忙的生意。

初学有成,马向阳开始四处跑订单,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因为他是大学生被拒之门外。思来想去,他和团队成员一致认为,团队的主营业务应该是对传统扎染进行文化、概念、设计上的全方位包装,制作成时尚、实用、贴近生活的文创产品。

为此,团队联合服装国际设计师和扎染技艺传承人建立创新工作室,致力于打造拥有核心技术和专业设计的扎染品牌。团队传承传统扎染技艺的基础上,甄选来自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板蓝根扎染染料为材料首选。马向阳介绍,板蓝根扎染染料与化学染料相比,色泽更为自然,经久耐用,不伤布料。此外,团队还对原先单一的植物染料进行丰富、研发,加入了现代的时尚元素,创新形成苏木、柘木、栀子、紫荆、板栗等染料。马向阳把这种“山水织就,染采纹秀”的创作理念,叫做天人合一”。

在带给人们关于苍山洱海的美的享受、传达扎染所寄托情怀与对内心宁静的同时,马向阳和伙伴们更希望为城市中的现代人提供亲近自然、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

目前,他们正在与云南当地厂家合作生产服饰、围巾、床上三件套、桌布、茶垫、帆布包、手提包、屏风、窗帘等多类型家居产品。就在前不久,马向阳与北京的一家合作伙伴签下了订单。传统技艺、校园孵化、创新传承,蛰伏两年,“叙·扎染”迈出了进军市场的第一步,为现代家居生活提供原生态、纯朴的自然文化艺术体验的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马向阳坦言,这次参赛他最初不抱希望,也认为在如今的市场中,留给文创产业的蛋糕不多。在没有营业额的艰难境遇里,他一度以为项目生存无望。

经常,马向阳会回想起在云南学艺的时光,推动着他无畏前行的,是那位80岁传承人对扎染的坚持,一生的坚持。

今年,马向阳今年大三,他打算毕业后就把“叙?扎染”当成自己的事业,“我爱我的项目,爱我的团队,扎染已经赋予我另一种生命体验,我不会放弃。”

责任编辑:刘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