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命科学已被公认为最具活力的自然科学领域之一,而探究人类神经运作的奥秘,则是生命科学皇冠上一颗令无数人心折的明珠。浙江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求是高等研究院和医学院双聘教授胡海岚,近年来专攻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神经科学解析,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重大成果。
抑郁,科学讲不清吗?
今年2月,胡海岚团队在《自然》杂志同期发表了两篇研究长文,通过对氯胺酮快速抗抑郁分子机制的研究,推进了对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速效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新的分子靶点。
两篇长文在学术界引起轰动。《自然》中国区科学总监印格致评价说:“能够在同一期杂志上连发两篇长文的研究非常少见。这项研究具有非常广泛的意义,令人印象深刻。”
“氯胺酮作用于大脑中的什么部位,在哪些细胞上起作用,它为何能快速起到抗抑郁的效果?解答这些疑问,将是人类进一步认识与治疗抑郁症的关键。”胡海岚说,她的团队目前正着手对其持续起效机制、新的药物学靶点、新工具和药物进行研究。
胡海岚长期从事情感与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先后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工作,2008年回国建立独立实验室,先后供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
在美国时,胡海岚获得了有吸引力的教职,但她毅然选择回中国开创科研事业。“我相信和我履历类似,下了同样回国报效决心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胡海岚说,之所以如此抉择,一方面是希望把一生科研的黄金阶段留给祖国,另一方面也是受国家日益完善的人才政策的吸引。
科研,要怎么做才好?
轻声细语的胡海岚,从学生时代起就是“学霸”。全年级数学最好的女生,高中获得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提前保送北京大学生物系后,朋友问她学了生物毕业以后能干什么,她笑嘻嘻地回答:“要么研究细胞搞科研,要么进酱油厂造酱油。”
玩笑归玩笑,生命科学可不是一门“打酱油”的学问。“我们从事的是非常基础的科学研究,也许将来会在某种疾病的治疗上施展用处,但对我而言,探索大脑活动的奥妙本身就是神奇的。大脑是地球上最神奇的现象之一,也是人类智力挑战的极限,因为我们是在用大脑研究大脑。”胡海岚说。
在胡海岚看来,好奇心是引领她走上科研道路的“第一动力”,但努力是更为必需的条件。胡海岚说,天赋中等但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科学家她见过很多,但不努力的天才则百中无一。
胡海岚推动浙大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创立了“PI午餐”制度:每周四中午,教授们相聚会议室边吃边聊,分享自己最近的课题和科研心得,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共同探讨难题。她在自己的团队也坚持举办每周一次的“碰头会”。
“科研是长期的艰苦奋斗,不是一时的光环、激情与承诺。”胡海岚这样嘱咐她的学生。她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明白,坚韧而不易为挫折击败,是科学家成长的必备素质。
女性,勇敢去追梦
女科学家,而且是一名成功的女科学家,这是胡海岚最受大众关注的身份。毕竟,虽然近年来我国女性科研人员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但就整体占比而论,仍属“凤毛麟角”。
胡海岚说,她成长于一个开明的家庭,父母从不认为女孩子有命中注定的人生道路,从未对她选择的事业和生活施加任何压力,因此她能够“喜欢什么就干什么”。让她觉得可惜的是,很多天分热忱兼备的女生仍无法摆脱家庭的压力,只能告别心爱的科研梦想。
“我之前有个助理本来对科研很有热情,准备要读博士,但因为结婚后家里要求马上有小孩,她不得已选择了放弃。”回忆起自己学生的遭遇,胡海岚惋惜不已。
胡海岚说,她所接触到的很多女生都非常聪明能干,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都非常出色,在处理实验细节等方面,更体现出独特优势。她恳切呼吁:“希望社会和家庭能够对女性的职业选择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尊重她们的选择,让她们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华。”(朱涵 熊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