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孙青
汇聚N个百万粉丝UP主,源源不断产生优质内容……一栋小楼,能否创造“千亿流量”?走访杨浦“V聚场”,这一设想或许能成为现实。7月15日,上海推出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沪九条”,明确在杨浦、黄浦两区挂牌打造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作为已汇集哔哩哔哩、抖音等大厂的杨浦,“大厂附近聚大V”,创新政策、多元平台、立体生态,为更多优质“中国故事”的出圈、出海创造生态,培育沃土。
“千亿”产业沃土:数字引擎与创新要素奔涌
17日,在附近大学、大厂林立的上海杨浦区创智天地,一座名为“V聚场”的三层创新载体正式投入使用。启动仪式现场,首批入驻的“大V”们纷纷开启直播,将这座互联网优质内容“梦工厂”开业的好消息,分享到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迅速吸引了一波点赞。
17日,首批入驻“V聚场”的UP主代表获颁“金钥匙”和“串门卡。(受访者供图)
“籽岷你好,我是苏星河,你是前辈。”活动结束后,“大V”们互相打招呼、加微信、合影,入驻现场瞬间变成“奔现”现场。“经常关注这些创作者的视频,原先是网上‘熟人’,没想到现在成为线下‘邻居’。”“不刷题的吴姥姥”团队负责人任咪咪感慨。
记者探访看到,“V聚场”打造有多个特色场景,集办公、培训、直播等功能于一体,配置专业摄影棚、配音室、特效制作中心等共享设施,为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良好环境。这里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创意宇宙。“虽然我们的办公室是200多平方米,但我们拥有一整栋楼的配套设施,以及整个区域的创新生态。”科技MCN公司“前进四”创始人邵斌彬告诉记者。
杨浦“V聚场”集办公、培训、直播等功能于一体,为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良好环境。(受访者供图)
“V聚场”并非凭空造梦,杨浦深厚的产业根基是其底气。活动现场,“上海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杨浦片区”正式启动,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参与并表示,哔哩哔哩将推出“管家政策”为UP主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选择在杨浦打造优质内容集聚区,来自这里的资源禀赋。在数字经济的细分赛道,2024年,杨浦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突破3000亿元大关,在线文娱产业链规模超过800亿元。区域内数字经济积厚成势,哔哩哔哩、抖音、小红书等互联网大厂扎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顶尖学府环伺,构成了上海创新浓度与人才密度最高的热土之一。
“大学+大厂”的资源组合,为内容生态注入独特动能。B站数据显示,百大UP主有超30%扎根上海、近400万创作者在此挥洒才华,展现出内容生态的强大生命力。随着“V聚场”启用,杨浦区“大学-大厂-大V”集聚的“创新大三角”,雏形正在初步形成。
“千亿”关注:城区即舞台,烟火蕴灵感
“把我们内容创作者在各大平台发布的作品阅读量加在一起,得有千亿了!”在17日举行的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杨浦区主题活动现场,现场“大V”们这样感慨。
“千亿关注”背后,是互联网内容创作者们与脚下这片土地日益深厚的联结。
“我有很多灵感都是‘走’出来的。”B站UP主籽岷在活动现场发言说,“去年,我带着一百个粉丝,在杨浦滨江直播Citywalk,亲眼见证滨江岸线的转型和变迁;今年,我去过长阳创谷,直播分享了城市文明开放麦,聊AI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我还直播逛过大学路,和粉丝们一起感受时尚又有烟火气的城市地标。”
2024年4月,B站UP主籽岷在杨浦滨江直播Citywalk,记录黄浦江岸线城市变迁。(受访者供图)
作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实践地,在杨浦,每天都在上演真实而鲜活的故事。百年工业遗存焕发新生,滨江岸线变身活力秀场,烟火气十足的社区,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和生动场景。
“杨浦有很多高校,以后可以更方便地与学校实验室联动,开展深度探访和科普。”“不刷题的吴姥姥”团队常年创作的场地就是实验室等真实科研场景,任咪咪告诉记者,这两天团队在布置“V聚场”办公室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多新的灵感,他们后续会加强与“邻居”创作者们跨界合作,让科普内容变得更加有趣、好玩。
B站UP主“不刷题的吴姥姥”在实验室拍摄科普视频。(受访者供图)
在“V聚场”一楼连排的展示屏幕前驻足可以看到,创作者们用镜头记录杨树浦水厂的百年沧桑,用歌声演绎大学路的青春故事,用实验拆解生态密码,让城市成为一个有记忆、有温度、有话题的“可传播IP”。
政策护航 激发中国故事“千亿流量”
“杨浦为我们提供了200平米房子。“网红博主G僧东入驻了“V聚场”新办公室后发布了自己的最新视频。“办公室大了三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我们的空间布局更有想象力。”G僧东说,“房租等补贴可以让团队一年省下不少费用,包括一些贷款项目,让我们可以放手去做很多新的尝试。”
政策东风为内容生态按下加速键。“沪九条”明确了要推动形成创作主体云集、产业链条畅通、政策体系健全、配套服务完善、优质内容涌现的友好型生态。在此基础上,杨浦发布“YOUNG立方”综合性扶持计划,从“免、奖、服、投、补、管”六个维度推出18条措施,以“V聚场”为物理核心构建全链条支撑体系。
17日,杨浦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尼冰介绍支持政策。(受访者供图)
“安家,不止工作,还有生活。”邵斌彬告诉记者,人才落户、住房补贴、创作激励,甚至在附近吃喝都能通过“串门卡”打折,这些政策对员工都说都是很好的激励。
“推荐创作者申报各类社会荣誉奖项,意味着我的作品不但被粉丝看见,更是被这座城市认可。”任咪咪表示,更大的办公空间也为团队下一步扩充提供了契机。
精准靶向创作者们的需求,回应他们的所想所愿,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落地,正是扶持政策出台的意义。杨浦区发改委主任张天炜表示,希望通过政策扶持让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企业和创作者被看见、受尊重、能成长,感受到“在上海,一切皆有可能”。
给内容创作者们雪中送炭,让他们能心无旁骛投身创作,是上海与优质内容创作者的双向奔赴。而创作者们自身书写的故事,正在上海这座城市激发中国故事“千亿流量”。
“在这里,每个创意都激发无限流量,每个创作者都是中国故事的执笔人,让上海成为孵化中国故事、引爆全球流量的内容策源地。”杨浦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网信办主任、新闻办主任蒋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