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以“产业聚势·链动未来”为主题的和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浙江省德清县举办。论坛上,和顺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张志军代表和顺县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当地牛产业发展情况。作为山西省肉牛产业发展的标杆县,和顺县将依托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以“品种改良、品牌塑造、链条延伸、生态循环”为核心路径,推动肉牛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型,力争到“十五五”末建成全省最大优质母牛繁育基地,打造年出栏育肥肉牛5万头的绿色育肥产业集群,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和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
历史积淀与资源禀赋 和顺肉牛产业的“基因密码”
和顺县地处太行山腹地,平均海拔1300米,年降雨量600毫米,无霜期120天,拥有174.3万亩优质牧坡和6000万公斤可利用秸秆资源,被誉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天然牧场。张志军指出,自1973年率先开展黄牛杂交改良以来,和顺县历经50年技术攻关,成功培育出“和顺肉牛”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品种以西门塔尔牛太行山区类群为主体,兼具体躯高大、抗病力强、肉质鲜嫩等特点,屠宰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矿物质含量达国际优质标准,成为全国肉牛市场的“金字招牌”。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和顺县肉牛饲养量达8万头,年出栏3万头,养牛收入4.46亿元,人均养牛收入5251元,带动2500余户农户增收。全县形成“龙头企业+家庭牧场+规模养殖户”的产业矩阵,建成银河湾、绿和等12家龙头企业、70个家庭牧场和172个养牛园区,产业链条覆盖繁育、育肥、加工全环节,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
政策驱动与技术赋能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面对肉牛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和顺县近年出台多项扶持政策,每年投入超1000万元用于良种繁育、疫病防控、技术培训等领域。和顺县将围绕“四大核心举措”深化产业布局。
第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打造“三专一企”产业集群。以横岭镇、马坊乡、义兴镇为核心,建设3个“一乡一业”肉牛繁育专业乡、1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1000个20头以上母牛繁育户,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繁育网络。同步引进大型育肥企业,建设标准化育肥场,实现“繁育-育肥”分离,提升产业效率。
第二是加速品牌升级,培育“太行云牛”新品种。依托国家遗传育种委员会和山西农业大学技术支撑,和顺县计划在2025年向农业农村部提交“太行云牛”新品种申报,通过基因组选育技术提升品种纯度,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品牌。
第三是延伸产业链条,建设深加工体系。投资建设牛肉分割生产线,开发高端雪花牛肉、预制菜等系列产品,推动从“活牛交易”向“精深加工”转型。目前,全县已建成5个大型标准化育肥场,年育肥出栏高档肉牛3000头,产品远销京津冀、长三角等十余个省市。
第四是构建生态循环体系,保障饲草安全。推广专用玉米、抗逆性牧草种植,扩大秸秆青贮、黄贮转化利用率,建设饲草料加工企业,形成“牧草种植—牛粪有机肥—土壤改良—牧草再生”的绿色循环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双赢。
双轮驱动锚定目标 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和顺县将以“十五五”规划为纲领,实施“母牛倍增计划”,力争到2030年全县母牛存栏量突破5万头,年出栏育肥肉牛5万头,养牛业收入占畜牧业总收入的70%、农业总收入的50%以上。同时,通过“和顺肉牛”品牌与“太行云牛”新品种双轮驱动,构建涵盖繁育、育肥、加工、物流、文旅的全产业链生态,打造全国优质肉牛产业示范区。
和顺县将深化与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合作,推动数字化养殖技术应用,建设智慧牧场管理系统,实现疫病预警、环境监测、精准饲喂等全流程智能化管控,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和顺肉牛是和顺的骄傲,更是山西农业的名片。”张志军在论坛上向全国投资者发出邀请。他表示,和顺县将出台土地、税收、金融等专项优惠政策,建设肉牛产业园区,提供“一站式”服务,欢迎企业参与良种繁育、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领域合作。
从黄牛改良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从传统养殖到全产业链升级,和顺肉牛产业正以历史积淀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