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知味第三季》系列节目是由新华社品牌工作办公室指导,中国经济信息社监制的微纪录片栏目。节目依托真实史料,聚焦泸州老窖发展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精彩瞬间,在一份份泛黄的报纸里,寻找那些被折叠的时代,细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相关史料均来自中国国家图书馆及泸州老窖博物馆。
这一期,我们将回到1997年1月7日,重温那一天《人民日报》报道——《飘香四百载 酒窖成国宝》。
1997年1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题为《飘香四百载 酒窖成国宝》的文章,全面介绍了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泸州老窖国宝窖池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文章指出:“泸州老窖池的重要之处不仅在于它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仍保存了传统生产工艺的酒窖池,更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内涵——继承了我国几千年酿酒工艺的悠久历史和奇妙的酿制技巧,可以说包括了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三大价值。”
从1573年到2024年,451年光阴荏苒,在泸州老窖国宝窖池的方寸之间,微生物生生不息,酿酒技艺日臻完善,浓香文化积厚流光,以难以复制的“活态传承”见证并演绎了浓香型白酒的时代风华。
岁月生香 国宝窖池451年生生不息
传奇的序章启于公元1573年,在“江阳酒熟花如锦,别后何人共醉狂”的泸州,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舒承宗开始采用城外五渡溪岛的优质黏性黄泥和凤凰山下龙泉井水进行筑窖酿酒。
此后,舒承宗又总结出“配糟入窖、固态发酵、泥窖生香、续糟配料”一整套大曲酒酿造工艺,其中,“泥窖生香”指明了“泥”在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成为浓香型白酒区别于其他香型白酒的“酿造密码”。
《飘香四百载 酒窖成国宝》提到:“泸州老窖池不但‘老’,还‘健’,使用四个多世纪以来从未翻修过,一直保持着原始面目,至今仍是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用窖。窖池共四口,占地1960平方米,酒窖四周和窖底的黄泥经过数百年的连续酿酒,已成为富含各类有益微生物、呈黑灰色胶质状态、散发着浓郁窖香的香泥。”
图为泸州老窖1573国宝窖池群
451年间,在泸州老窖代代匠人的守护传承下,老窖池实现了持续不间断酿造,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在窖泥中繁衍、生长,在持续酿造高品质美酒的同时,也让窖池在生命的律动中不断焕发新生,缔造了被誉为酿酒“活文物”的泸州老窖1573国宝窖池群。
泸州老窖1573国宝窖池群于1996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6年、2012年、2019年连续三次入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活文物”的魅力持续绽放。
451年从未间断使用过的国宝窖池群,让老窖池成为独一无二的资源,泸州老窖积极探索窖泥和微生物的秘密。2019年,泸州老窖首次从老窖泥中分离出新菌种,并命名为“老窖梭菌”和“老窖互营球菌”;2022年,泸州老窖400多年窖龄的窖池中发现一株乳杆菌新种,定名为“老窖乳杆菌”,为理解微生物如何适应老窖窖池环境并在酿造过程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和视角。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451年间,泸州老窖1573国宝窖池群见证了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跃迁,更书写了中国白酒勇于创新、追求极致的“活态”历史。
文脉赓续 浓香酒魂千载传承不止
白酒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泸州老窖诞生地酒城泸州,其酒业溯于先秦,始于秦汉,兴于唐宋,成于元代,盛于明清,耀于民国,滋养了泸州老窖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让泸州老窖与泸州乃至中国白酒文化发展一脉相承、休戚与共。
泸州老窖作为“浓香鼻祖”,以传承弘扬酒文化为己任,立足451年1573国宝老窖池的悠远底蕴,创新文化表达,打造文化IP,讲好浓香故事,赓续文脉传承,让中国白酒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创新表达,讲好中国白酒故事。泸州老窖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连续17年举办国窖1573封藏大典,连续7年举办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携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非遗里的中国》,开启“流动的博物馆”全国巡展,展现敬天法祖、诗酒相和、文脉传承等白酒文化的底蕴与魅力,更展示了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活力与生命力。
图为2024泸州老窖·国窖1573封藏大典
开放包容,让世界品味中国。泸州老窖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开放性的胸怀,在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打造“让世界品味中国”文化之旅,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合作推出民族舞剧《李白》《孔子》以及音乐诗剧《大河》巡演等活动,牵手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2018俄罗斯世界杯等国际顶级赛事,推动中国白酒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品味中国。
国风浩荡,文脉不绝。泸州老窖集团及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淼表示,泸州老窖将坚持弘扬传统,赓续浓香文化的初心;坚守匠心匠艺,实现创新突破的恒心;坚定举世共享,真正让世界品味中国。(李耀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