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小创新 大能量 好效果

2024-08-23 10:47
来源:半月谈网

说起创新,很多人认为只有“不走寻常路”“脑洞大开”才是创新,但其实,在我们的工作中,持续的学习和改善也是一种“小而美”的创新。乌鲁木齐伊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维修班组就在日常工作中,破解了一个困扰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印证出一个道理:只要瞄准实际需要,愿意下功夫去琢磨,任何人都能展现出创新的无穷魅力。

这家工厂2006年建厂,已高效运行10多年,设备升级、提升效能是重中之重。

工作期间,维修班组成员们敏锐地发现,生产火炬冰淇淋的隧道生产线的机械手在抓取、运送、释放火炬时,有时会有无法对齐中孔位,导致产品掉落。这不仅影响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也会造成料液损失,不利于成本管控。

识别出问题后,班组成员没有着急开始寻求解决办法,而是先“寻源”——蹲在设备旁,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细致检查,力图找到问题症结。

经过耐心的“蹲守”与排查,他们发现问题出在机械手的搬运块开钳处!事实上,隧道线机械手一“张开”,就释放了产品,而机械手什么时候“张开”呢?就取决于凸轮结构。所以,一旦凸轮结构不稳定,就容易导致搬运块出现摆动。不稳定的位移就是导致火炬与蛋筒无法完美匹配的“始作俑者”!

找到问题源头后,维修班组开始着手解决问题,先是对设备运行原理、结构进行现场写实,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解决办法,加固?回弹?还是更换配件?但是,让大家沮丧的是,不管哪个解决方案,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灰心丧气的时候,维修组长给大家打气说道:“一定还有别的解决办法!这事儿先放一放,我们去别的工段找找灵感!”说完就带领团队成员去蛋卷车间巡检。

这次巡检让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灵感”。他们发现,蛋卷设备的自动整理工位也可以用在隧道线的机械手上。

按照这个思路,维修班组在机械手两侧的尼龙导轨上增加搬运块整理工位,固定凸轮结构等设备的“关节”,当开钳工位动作时,同时会触发整理工位动作,从而防止搬运块因开钳而造成的移位,解决了这个问题。

隧道线的机械手经过改善后,能够有效固定搬运块位置,避免底部蛋筒与搬运块中心无法对准的情况发生,降低了故障维护成本,也提升了设备运行稳定性,减少了浪费。维修班组一次“小”创新,产生了大能量,实现了好效果。

(伊利集团 李巍)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