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百年国际名酒史的汾酒,在国际化方面依然充满丰沛的活力,正在以更多元的方式与国际接轨,将触角伸向全世界。”10月25日,在北京举办的“清香汾 国际香”汾酒国际化发展论坛上,汾酒集团党委专职副书记、副董事长李振寰分享了汾酒国际化的经验,并介绍了未来汾酒国际化的布局。
图为汾酒集团党委专职副书记、副董事长李振寰
一座杏花村,半部白酒史。作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汾酒拥有6000年的酿造史、1500年的名酒史、800年的蒸馏酒史、300年的品牌史,也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白酒品牌之一。李振寰表示,汾酒与古丝绸之路渊源颇为深厚,从秦汉到明清时期,汾酒前身汾州羊羔酒已通过古丝绸之路向国外流通,承载起汾酒海外崛起的先声,也为日后汾酒出口奠定了基石。
在发展中突破,在突破中创新,汾酒国际化步履铿锵。民国时期,始创于1876年、原名永利威酒庄的香港永利威酒业有限公司将“永利威山西汾酒”带到了马来西亚;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汾酒获得象征最高荣誉的甲等大奖章,完成了“民族自信之心、为国争光之举”的期望;1954年,长城牌汾酒出口到中国香港,开创了中国白酒出口贸易的先河;1987年,杏花村汾酒被媒体总结为“四最”,其中第一最就是每年出口量最大,等于全国其他名酒出口量的总和;1992年,汾酒成立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进出口公司,率先走上了自主经营出口业务的道路;1994年起,汾酒启用“杏花村”牌商标进行出口,第一次以独立的品牌形象登上国际舞台。
加快“走出去”、积极布局国际市场已经成为白酒企业共识。李振寰指出,国际化是白酒企业的必然选择。“汾酒是清香型白酒龙头,口感接受度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较高,具有良好的国际化优势条件。而‘严于国内、优于国际’的内控标准,更助力汾酒在海外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香’”。
如今,汾酒国际市场已遍布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50多家海外经销商、9000多家终端店、180多家国外免税店和中国离境免税店,销售网络遍布五大洲和全球重要免税口岸。
面向未来,李振寰表示,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际化和面对外国烈酒市场的国际化”的总路线指引下,打造白酒国际化路线“1+4”体系,用战略、文化、场景、试点这四个共同体来确保汾酒国际化路线“走得正”“走得稳”。
据了解,以“清香汾 国际香”为主题的汾酒国际化发展论坛,由新华社品牌工作办公室和汾酒集团主办,中国经济信息社承办。汇聚文化、商贸、消费等领域专家学者,共论白酒国际化发展之道,共商汾酒国际化大计,助力汾酒将“中国酒魂”传遍世界,让世界“汾”享中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