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悦听 值得一听”,大家好,这里是由今世缘酒业独家赞助的《新华悦听》。中国国缘,缘结天下。我是本期主播王卉,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文章节选自《缘缘堂主:丰子恺与桐乡》一书中的《一支笔,建起缘缘堂》……

关于缘缘堂,有两个有缘人必须提到,那便是丰子恺的老师弘一法师和丰母钟云芳。
众所周知,“缘缘堂”这个名字先于它在石门湾建成之前就有了。早在1926年冬天,弘一法师曾住在上海江湾永义里丰子恺的寓所中,他以抓阄的方式为丰子恺寓所取名为“缘缘堂”。其后,丰子恺自称“缘缘堂主人”,出版第一部散文随笔集时,也以《缘缘堂随笔》冠名,缘缘堂遂成为他享誉海内外的文画风格的独特象征。
说到那次取名的过程,也是有趣。当时,丰子恺请弘一法师为自己的寓所取个名字。弘一法师让他在小方纸上写几个自己喜欢而又可以互相搭配的字,团成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他抓了两次阄,拆开一看都是“缘”字,于是,就将寓所命名为“缘缘堂”。他当即请弘一法师写了一幅横额,装裱后挂在上海江湾的寓所中。后来,他迁到哪里,就把这幅横额挂到哪里,哪里也就成了缘缘堂。按丰子恺自己的说法,上海江湾永义里的缘缘堂,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名称,是“灵”的存在。直到六年之后,石门缘缘堂建成,方才给缘缘堂赋以真正的“形”。所以,弘一法师是缘缘堂的第一个有缘之人。
第二个有缘之人便是丰子恺的母亲。其实,说到造新屋,也是他母亲的一个心愿。当年为了支持丰子恺去日本留学,母亲顶着族人的质疑,毅然卖掉了一处祖屋。之后,母亲一直想造新屋,很早已经开始计划了。丰家老屋惇德堂是一幢百年老屋,三开三进,住着丰氏三房,丰子恺一家只住中间“一直落”,条件比较艰苦。他父亲用作书房兼卧室的只是一个地板间,“窗前是一个小天井,天井里养着乌龟……旁边便是灶间……因此烟气、腥气、臭气,地板间里时有所闻”,居住环境之差可见一斑。他父亲在四十二岁上就不幸患肺病,在这地板间里去世了。
丰子恺结婚后,一群儿女先后出生。而这时,老屋已很衰颓。他母亲很早就想造新屋,便在老屋后面买下一块地基,就是后来建造缘缘堂的地方。因为当时手头不宽裕,造屋的念头未曾付诸行动。后来生活渐渐宽裕,造屋便摆上议事日程。1928年,母亲借了根六尺杆,母子俩悄悄到空地上测量、计议。但终因资金不足,没有正式启动。不承想,两年后,母亲便去世了,造屋的心愿未了,终成遗憾。从此,决心造新屋,实现母亲生前的心愿,成为丰子恺心头的一件大事。
要造一幢楼,又谈何容易!首先要筹集资金。母亲去世后,丰子恺辞去全部教职,专事创作。正是靠着他的勤奋著述,终于积够了一笔钱款,才决定实现两代人的造屋心愿,在母亲买下的地基上造起了新居——缘缘堂。1933年春,石门缘缘堂正式落成,而这时候,他母亲去世已有三年了。
当时,缘缘堂的造价共计六千元。而这六千元,就是丰子恺那几年埋头著译所得的稿费,是他用一支笔一笔一画写出来的。
一支笔,造起一幢楼。一支笔,撑起一片天。一支笔,打开一个新世界。这绝不是神话。

《缘缘堂主——丰子恺与桐乡》/徐玲芬 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缘缘堂主——丰子恺与桐乡》是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徐玲芬创作的《丰子恺缘缘三部曲》的第一部。本书主要讲述丰子恺与故乡石门湾的情缘,从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地理环境,所受的家庭熏陶、学校教育以及时代影响等各个方面切入,通过“童年与故乡”“游子思故园”“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梦回缘缘堂”等七个篇章来展开叙述,带领读者走近大师,了解大师背后风雅桐乡的深厚文化底蕴。

主播|王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