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银行以转型升级为主线,致力强化创新引领和管理提升,规模持续增长,效益明显提升,结构不断优化,风险总体可控。特别是持续加大有效投放,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有进一步提升,树立了地方主流银行的品牌形象。
坚持加大有效投放,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实体质效。
按照年初工作部署,全行上下以综合金融为抓手,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基础设施、教育、医院、地产、并购重组等五大类资产,抢抓一批优质基础资产,为即期和长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针对年初信贷投放不足的问题,先后开展两轮“加大信贷投放、服务实体经济”专项活动,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持续加大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放和金融支持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末,在省内各类投放余额5902.68亿元,较年初新增1504.06亿元,总量及增量均居省内第一位,其中,贷款余额(含贴现)2521.36亿元,新增296.2亿元,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计划。加大有效投放,既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带动了业务发展、加快了转型升级,彰显了地方主流银行的地位和品牌形象。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服务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推出“调转促”产业基金,主要用于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培育基地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截至2016年末,共与合肥、芜湖、淮北、蚌埠、六安、淮南、阜阳、马鞍山、滁州、宿州等10个省辖市开展了产业发展基金合作,共发起设立产业发展基金22支;审批总金额343.5亿元,实现投放63.75亿元。此外依托产品创新,根据科技创新型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创新推出“孵化贷”“青创贷”“创新贷”“三板贷”等针对性产品。依托互联网金融,推出“POS贷”、“信保贷”、“税e融”等线上产品,成立征信公司,发挥大数据优势,更加精准有效地服务省内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
支持能源行业优势骨干企业。
作为本土银行,徽商银行坚持责任担当,服务“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该行对安徽省内“三煤一钢”传统产能优势骨干企业的信贷支持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主要投向“三煤一钢”集团内的优势企业、核心企业。截至2016年末,“三煤一钢”信贷余额113.32亿元,新增43.2亿元,其中,淮北矿业新增15.96亿元,皖北煤电新增5.58亿元,淮南矿业新增8.45亿元,马钢新增13.21亿元。
服务小微、“三农”等薄弱环节。
截至2016年末,全行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93.44亿元,较年初新增174.81亿元,增幅15.63%,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3.36个百分点;户数36245户,较去年同期增加2824户;申贷获得率96.12%,比去年同期增加0.43个百分点,完成“三个不低于”。其中,“4321”贷款户数1538户,余额77.3亿元;“易连贷”业务贷款户数468户,余额42.94亿元;“税融通”业务贷款户数373户,余额12.93亿元,均在省内排名前列。发展微贷业务,开展以自然人为信贷主体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和涉农贷款业务,全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229.94亿元,共为4.8万户小微业主、个体经营户以及“三农”客户提供了信贷支持;涉农贷款余额465.1亿元,较年初增长24.1%,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在县域设有81家徽农支行,120家徽农金融服务室,共为21.13万户农村客户提供了金融服务。此外,贯彻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结合实际开展金融扶贫,在金寨发起设立“精准脱贫投资发展基金”,金额12.5亿元,专项用于金寨实施精准脱贫10大举措和10大工程。
坚持创新引领,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
立足综合金融、普惠金融、智慧金融打造金融服务品牌,以新思路、新办法、新模式开创业务发展新格局。创新产品业务,推出PPP“全程通”、“调转促”基金、永续债、优先股、应收账款资管计划、类REITs、税e融、优铺贷、优宅贷、普惠存单、信保贷、社区贷等产品,产品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经营模式,深入推进公司业务综合化,初步奠定地方主流银行地位;试点推广小企业专业化经营,打造省内小企业业务主办银行;实现网点产能提升全覆盖,促进传统物理网点转型升级;筹建微贷事业部,探索“模块化、批量化”微贷业务模式。创新智慧金融。发展直销银行,截至2016年末,“徽常有财”客户规模近130万户,资金交易量超650亿元,综合排名在全国位居前列。建设个金移动平台,已实现借记卡、信用卡、“有财卡”三卡合一,通过手机银行实现有财卡、本行卡和他行卡的签约归集。开展智能网点改造试点。创新多元化经营,无为、金寨徽银村镇银行经营状况良好,徽银金融租赁公司投放余额达185.6亿元,实现净利润2.18亿元。
强化风险管控,坚决守住风险底线。
标本兼治,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着眼长远构建风险管理体系,以落实责任为关键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守住了风险底线。管控信用风险,落实总分行信贷管理责任,有效落实“清收一批、重组一批、核销一批、转让一批”四个一批活动;完善风险管理工具,上线风险管理预警系统;不良贷款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63%)0.61个百分点。管控流动性风险,推进司库改革,建立流动性管理磋商机制,加强流动性前瞻管理和风险预警,有效应对“钱荒2.0”,流动性指标持续改进。管控内控合规风险,深入开展“两个加强、两个遏制”回头看活动。落实从严治行,推进内外部检查问题整改问责。全年未发生重大声誉风险事件,未发生大案要案和重大责任事故,连续获评绿牌机构。(王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