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联合新华社半月谈杂志、抖音举办的青椒计划:短视频与青少年艺术素养论坛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美育第二课堂---短视频与青少年艺术素养研究报告》,就抖音“构建青少年艺术素养培育‘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发表观点。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就青少年艺术交流、人文素养提升、审美情趣建构进行演讲,并围绕报告做点评。
如何认识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利丽认为,互联网带来了传播媒介的巨大革新,以抖音为代表的传播媒介好比是“新时代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过去我们想看“蒙娜丽莎的微笑”,那我们必须去卢浮宫,身体在场。现在由于技术的推进,通过3D摄影、短视频等形式,通过互联网不用在场就可以看到。
伴随互联网兴起的网络文艺具有草根性、互动性、虚拟性三大特性。早期的网络剧更像今天的短视频,来自民间自发的内容生产,是对主流渠道正统观点的另一种回应。而互联网中弹幕、留言等多样的互动形式,是对以往传播媒介在互动性方面一个极大的突破。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利丽
王利丽以网络剧为例称,对于想发声但没有学术储备的普通人来说,通过个人加工、模仿、戏谑,剪辑制作等成为探究网络剧最初的来源,不受很多传统条框约束,这种发声带给受众的也是一种亲近感和认同感。
所以,依托于互联网的青少年艺术素养,具有内容的广泛性、趣味性、连接力,想象力等。短视频面对新青年、青少年的一种艺术的接受途径或传播的一种途径,因为有海量的信息,所以它有内容特别广泛的特点,其次,教育的本身寓教于乐,而短视频灵活新颖的形式所带来的趣味性从某种程度上回归到“寓教于乐”的本质,短视频的互动性带来的连接力有益于青少年对艺术的深入感知,而短视频提供的这些丰富的信息、有趣的形式、有效的互动又促发青少年对艺术的想象力。
与此同时,互联网海量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也为随之兴起的短视频的青少年艺术素养带来考验。王利丽建议,由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对于互联网、手机使用、电脑使用接受的内容、接受时长以及对新技术的把控方面不同,希望未来针对此类报告可以在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受众、用户时间的细分做具体探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