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以高质量高校教师党建工作破解“课程思政”之惑

2020-09-23 23:29
来源:半月谈网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其中,教师是关键,思政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思政意识培养及其对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惑,直接影响着思政育人的效果。高校教师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之间,主体、内容、目标有着天然的交融与一致性,高质量教师党建能够有效破解“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之惑。

坚持主体一致,有利于抓好教师队伍“主力军”,强化思政育人意识。高校教师党建与课程思政主体都是教师,二者一致却不全然相同。高校教师党建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党员,课程思政则要求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但是二者高度统一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上。如果说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主力军”,那么教师党员更应成为“主力军”中的“先锋队”。高校教师党建本身要求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建设相结合,要求教师党员在日常教学科研生活中亮出党员身份,带头攻坚克难。课程思政建设要落地落实、见功见效,高校党建发挥“统领”作用,教师党员必须走在前,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尤其,在高校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机制下,“带头人”建设示范课程,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等,带动广大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提升;发挥教师党支部建立在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上的优势,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合作教研,促进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

坚持内容交融,有利于明确“思政”内容重点,找准思政育人角度。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是专业课程,在这一载体中,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却不能够用专业领域的如鱼得水完全代替人才培养,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其中,作为第一要务的价值塑造往往困扰着专业教师。而在高校教师党建中,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是首要任务,不断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重点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教育,通过体系式学习、融合式讨论、案例式教学、项目式研究、针对性解读,扎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系统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知识教育;团结凝聚教师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教育教学、教育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论坛讲座等活动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等是重要内容。课程思政中的“思政”恰是仅仅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难看出,高校教师党建的重要内容恰是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教师党建在丰富教师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有利于明确课程思政中“思政”内容重点,找准思政育人的角度。

坚持目标同向,有利于厘清课程思政本意,提升思政育人能力。高举什么旗帜,坚持什么方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教师党建是把党的路线方针落实到高校的战斗堡垒,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支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高校教师党建和课程思政建设都肩负着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那就是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厘清这个本意,在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渗透中,就容易有效防止“贴标签”“两张皮”,避免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在教学设计中,更利于增强主动性,深化理念和想法,避免被动应付、生搬硬套。高质量教师党建有助于课程思政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提升思政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高校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高校教师党建工作破解“课程思政”之惑,不断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路径,切实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李莎莉、吕丽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本文获中央财经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支持

责任编辑:马小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