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谈评论员 宋荣俊 彭思雨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所谓“拾穗行歌喜屡丰”,捡拾农民收割后遗落的农作物,在古代就已是常态。今年入秋以来,“捡秋”一词在社交媒体平台走红,相关话题浏览量破亿:有人将桂花装进香包,有人用松果制作风铃……“捡秋”的小行动中,满满是诗意与和谐。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丰收时节的“捡秋”却屡屡变成哄抢,需引起警惕。
据媒体报道,哄抢闹剧近日在多地上演:一条“白菜免费摘”的谣言视频,让内蒙古赤峰市一片近百亩的白菜地被哄抢一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一个种植户的向日葵遭多人哄抢;陕西西安某辣椒园,大量人员闯进农地采摘辣椒……类似行为不仅是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轻视,更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公然践踏。
从“捡”到“抢”,一字之差将互利互惠扭曲为越界“掠夺”。丰收时节屡屡上演“丰收劫”,首先反映出部分人规则意识的淡薄。在现代产权制度下,土地上的产出,与商场货架上的商品、居民家中的财物一样,都是受法律保护的私有财产。但对部分人来说,地里长的、没人看护的东西,似乎“天然”带有公共属性,可随意取用。即使意识到行为不当,“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也给了哄抢者宽宥自己的理由。
数字时代的传播特性,也为这类事件增添了新的变数。赤峰“免费采白菜”、西安“免费摘辣椒”谣言,都是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形成广泛传播,短时间内鼓动多人参与哄抢。还有地方媒体未经核实便发布相关内容,也为谣言的传播推波助澜。
哄抢行为破坏了公共秩序,若不加制止,形成“破窗效应”,可能引发效仿行为,导致类似乱象在更多地区发生。从法律层面看,大规模哄抢他人财物已涉嫌违法,严重者可能构成刑事犯罪,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遏制哄抢行为不仅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当下利益,更是为了守护社会赖以良性运行的信任基石,维护法律尊严。
执法部门应当敢于“亮剑”,通过无人机巡查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哄抢丑态现出原形,依法对组织者、带头者进行严肃处理,打破部分人“恶小不罚”的错误观念。同时,在秋收、冬藏这类涉及公共利益的网络信息传播方面,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澄清谣言,防止不实信息引发哄抢乱象。
在管理层面,则需要更多创新和智慧。湖北大学旅游学院研究员翁李胜认为,对于确有意愿延续“捡秋”传统的地区,可以由村集体或合作社统一组织,在收割完毕后划定区域、明确时间,实现土地资源的情感与经济效益双重转化;农业经营者也要加强防范意识,在收获季通过设置警示标志、加强巡逻看守等方式,做好事前预防。
稻菽层浪、满地金黄、谈笑丰年……秋的真谛,从来不在果实的占有,而是与万物共享收获的喜悦。守护好那把衡量是非的尺子,保持住那份将心比心的同理心,方能让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真正享受“捡秋”带来的乐趣。
编辑:郝娴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