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员 郁建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高歌猛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快速提升至2024年的67%。回顾过去,我们主要走的是“建设先行、空间扩展”的路径:以土地要素转换、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为主要动力,城市版图迅速铺展,人口大规模向城市集聚,经济总量与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这一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城市治理却相对滞后,人的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不足,拥堵、污染等“城市病”在部分地方有所累积。
随着城镇化增速调整、传统要素投入边际效益递减、结构性矛盾凸显,城市发展迫切需要从“做大规模”转向“做优存量”,把城市运转好,经营好。其中,治理现代化既是重中之重,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党中央召开的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会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其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水平”单列成章,对完善城市治理工作体系、推动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加强城市社会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银川市阅海国家湿地公园 杨植森 摄
从城镇化与城市治理的关系看,美丽的外形和坚实的筋骨刻画了人们对城市的第一印象,但能否把人留住、让人安居乐业,取决于城市治理的协同化、智慧化、精细化水平。毫无疑问,城镇化的目的不只是扩大经济体量,更在于建设“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唯有把治理做细、做实、做优,把制度、流程和服务与居民的真实需求相衔接,才能在人民城市的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
之所以说治理现代化最难,是因为它不只是上几个项目、添几套设备的“硬件升级”,而是一场工作体系和治理方式的重构。长期以来,我们的城市治理体系多以部门为中心,治理方式偏向事后处置。这在“快速扩张、要素驱动”的年代,自有其效率。如今,城市治理面临多目标并进、多主体参与、多风险叠加、多样化需求的复杂局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水平,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就要转变城市治理理念、重构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以协同治理夯实组织保障,以智慧治理提升能力效能,以精细治理增强群众获得感。
以协同治理夯实组织保障。协同治理的要义,是将部门协同与属地治理统一起来,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统筹。过去那种问题在部门间碎片化流转的工作模式,容易造成系统问题的单点化处理,不同部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意见》提出完善城市治理工作体系,强调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统筹协调机制,发挥好“一委一办一平台”的作用,目的正在于把纵向的市-区-街道-社区贯通起来,把横向的住建、城管、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部门协同起来,把居民、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新就业群体等社会力量统筹起来,以问题、流程、责任为中心,政府部门、市场和社会力量围绕同一个问题转,形成清晰的权责链条和同向发力的工作机制,让城市治理从碎片化走向整体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而高效的组织保障。
以智慧治理提升能力效能。智慧治理的关键,不在于多建几个平台,堆砌几面大屏,而在于用数据改造流程,用技术提升能力,用规则保证安全。当前不少城市都面临平台林立、数据分割,“看得到、调不动”,重展示轻决策,重采购轻运用等问题。以智慧化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效能,一要夯实统一的数字底座,以标准、目录、接口、标识统一为前提,打通热线、网格、城运、公共服务等关键信息渠道,让数据运转起来。二要坚持场景牵引与流程再造,从交通疏解、排涝防涝、燃气安全等城市运行和民生服务的真实痛点切入,把症结问题的责任主体、协同对象、数据来源和处置路径梳理清楚,并经由数字平台转化为自动响应的程序,变“事后响应”为“主动治理”。三要完善数据治理与能力供给,健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算法可解释和责任审计制度,推进数据适度开放与社会共治;把数字能力下沉到街道社区,加强人才、经费与运维保障,坚决防止“以报代用”的数字形式主义。只有智慧治理从“好看”走向“好用”,才能把治理成本降下来、把治理效能提上去。
天津市和平区劝业场街道兆丰路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清理卫生死角 赵子硕 摄
以精细治理增强民众获得感。粗放式扩张阶段追求的是速度与规模,进入提质增效阶段考验的是耐心和周密。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越是精细,越需要耐心与长期主义。这就要求以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切口,用细致的制度、流程和服务,把每一项服务、每一处空间、每一类人群都纳入治理体系,把城市体检、问题台账、责任清单、评价标准做实做细,做到问题有编号、整改有时限、成效可量化、民众有体验。同时,在治理方式上,要以精准施策带动资源优化配置,将每一分治理资源花在关键处、落到紧要点,避免无谓消耗,实现精准滴灌城市发展需求,润泽公共福祉。
良好的城市治理不是发展的附属物,而是必需品。我们需要确立“以治理看待发展”的观点和思维,在持续优化城市发展的“硬件”的同时,着力完善城市治理的“软件”。只有以协同治理定规则、理关系,以智慧治理改流程、提效能,以精细治理运匠心、暖民心,才能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长久韧性与持续魅力。(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
编辑:范钟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