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员 褚孝鹏
白洋淀外围接连发生游客车辆被扎胎、遭划车、被堵路等事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一些游客原本奔着“北方水乡”而来,却在景区外围“踩雷”。事件发生后,安新县迅速启动处置程序,通报涉事责任人处理情况,并同步启动整治行动,涵盖交通、经营、价格、信用和制度等多个方面。
然而,这一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不仅因为个别人的极端行为,更在于它所揭示的关键问题:乡村旅游需求的迅猛增长,远远超出了乡村地区原有的治理和服务能力,暴露出一些地方服务能力与基层治理水平的短板。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村庄借助短视频传播和社交平台流量爆红,成为自驾游客的新宠。但在流量骤增之下,不少村落的接待能力、管理机制、安全保障与服务标准并未同步跟进。在缺乏组织机制、责任边界和标准规范的情况下,个体经营者各自为战,经营方式无序竞争,游客一旦遭遇问题,常出现“找不到人”“投诉无门”等情况,矛盾极易激化。长期以零散化、自发化方式运行的非正规旅游生态,在面对汹涌客流时,几乎毫无缓冲能力。某种程度上说,乡村旅游的热度越高,带来的治理挑战也越大。
白洋淀“扎胎”事件等表面看是旅游乱象、服务失序,实则是公共治理覆盖断层的外溢结果。在很多地方,旅游景区与周边村落之间,缺乏“治理接缝”的融合安排;而城市管理的理念与工具,又难以下沉到这些分布零散、权责模糊的村域空间。景区之外、监管未至的地方,正成为公共风险的集中区。
此次安新县的应对举措,相较以往个案式处理更为系统,也体现出地方治理意识的某种升级。但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回应能否变成制度,制度能否落实为操作路径。要真正解决类似问题,亟需将乡村旅游纳入更完整的治理框架之中。比如,推动景区和村庄的联合运营机制,明确接待责任、划分治理边界;建立游客投诉与评价联动机制,提升游客维权的效率与公信力;构建基层信用与服务考评体系,将经营者纳入公共秩序规则内。更重要的是,要从“事后补救”走向“事前预防”,从临时整顿走向常态运行。旅游不是临时营生,而是服务业的一部分,必须有制度托底,有治理支撑。
一个地方如何对待陌生人,往往最能体现其治理的温度与能力。白洋淀的风景依旧,但要让游客真正停下脚步、留下口碑,就必须从根本上打通服务体系、补上治理短板。要靠制度托底、靠服务加分,才能擦亮白洋淀这颗“华北明珠”,让乡村旅游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