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岂容“标书代写”玷污科研生态

2025-07-23 10:14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评论员 吴剑锋

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了2025年第二批次科研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此次通报的21起案例涉及买卖实验研究数据、抄袭他人基金项目申请书内容等多种科研不端行为,其中半数以上涉及“抄袭他人基金项目申请书内容”。

作为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最高层次的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质量和真实性是衡量科研项目能否获得资助的关键。近年来,从互相抄袭、剽窃,到直接交给市场化“枪手”代写,面临科研资源竞争压力,一些人笃信“做实验不如写本子,写本子不如找枪手”,将造假之手伸向科研基金项目申请,使标书代写有了市场。

在网络平台上,代写产业链的成熟运作令人瞠目。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代写服务已形成精细分工:有专门负责打广告招揽顾客的“客服组”,有精通各学科写作的“执笔人”,还有熟悉基金评审的“顾问团队”。从社科基金到自然科学基金,从省级到国家级,都有“枪手”团队代为效劳,购买者只需出资数千到数万元不等,就可获得一份量身定制的项目申请书,通过率据称可达七成以上。更有甚者,还可提供“985/211高校硕士学历”“主持参与过国家社科或自科基金子课题”等多种资历的“枪手”供选择,不同水平对应不同报价,俨然形成成熟的供需链条和市场规则。

学术申请染上商业运作的色彩,科研往往就会异化为一门生意。代写之风盛行,折射出的是科研领域的浮躁之风。

当前,一些人迷信申请书“美容包装”,不去进行“十年磨一剑”的深入研究,反而利用外包服务制造东拼西凑的科研速成品,这种功利主义的心态如果任其蔓延,不仅仅会制造大量学术泡沫,使学术不端前移,更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一些人误以为学术成功的捷径在于包装而非真知,遵守规则者反而成为“老实人吃亏”的典型。这种认知一旦形成,将对中国科研的原创能力造成伤害。

值得警惕的是,代写生意的存在,不仅腐蚀学术生态,也隐含泄密风险。代写过程中,委托人需提供课题方向、研究思路、实验数据等核心信息,这些资料往往易被中介机构转售或盗用,导致科研机密泄露。尤其是在生物医学领域,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敏感数据一旦外流,流向难以控制,或将危及生物安全。

代写乱象背后,同样暴露单一科研评价体系的弊病。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人才帽子评选、学科评估……当前,越来越多晋升评选与国家级科研项目挂钩,“唯项目论”的考核枷锁让不少科研人员苦不堪言。在一些高校,青年教师如果连续数年申请不到国家级科研项目,基本就要“卷铺盖走人”。在生存压力下,部分青年教师开始琢磨走“捷径”,或想方设法结交评审专家,或选择将申请书撰写外包,用金钱换取时间和所谓的“竞争力”,逐步突破学术道德的底线。

据调查,标书代写现象,基层医院是一大“重灾区”。一线临床医生工作繁重,缺乏时间深入钻研本专业前沿问题,县级及以下医院客观上也缺乏科研基础条件。迫于考核体系与绩效压力,一些医生转而投靠代写灰产,使科研底线失守。

科研是国家创新的引擎,学术诚信是科研工作的生命线。“标书工厂”的存在不仅会浪费巨额科研经费,更会蛀蚀创新能力和学术信誉。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刻不容缓。

一方面,要破除“唯项目、唯论文”的评价执念,建立分类多元的考核体系。2023年起,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破五唯”,即不唯论文、不唯帽子、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不唯奖项。这本是好事,但实际执行中,一些高校简单地把“不唯论文”变成了“唯项目”,依然是“换汤不换药”。因此,应鼓励各科研单位从实际出发制定考评标准,不能盲目跟风“追指标”,避免以“发文章、拿课题”为唯一考核标准。特别是对临床医生,应侧重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减轻科研项目方面的考核压力。

另一方面,监管层面需织就严密监管网络。互联网平台应当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动态识别的“学术净化防火墙”,通过语义分析精准狙击“代写”“润色”等关键词;同时,建立严格的监管流程和标准,在项目申请阶段,通过大数据比对技术,对申请书内容进行查重,有效防范抄袭、买卖现象,使灰色交易无所遁形。

编辑:范钟秀

责任编辑:王亚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