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员 李晓玲
夏日炎炎,正是走出去投身户外运动的大好时光。从登山、骑行等传统运动方式,到攀岩、冲浪等新兴项目,户外运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心头好”。人们纷纷走出家门,逃离城市喧嚣,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享受户外运动带来的自由与乐趣。
然而,不时发生的各种意外,却为“户外热”敲响了安全警钟,提醒户外运动爱好者要时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说走就走随心而动的同时,做好充分的安全准备。在推动户外运动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相关部门、行业组织、从业机构及人员等,要协同发力守住“生命线”。
户外“热”起来了,却意外不断
北京消防5月份通报了一起野外烧烤变“战场”的意外事件,两家7人被炸伤送医,多人被包扎成“木乃伊”的照片流传网络。原来,北京的陈先生与邻居两家人“五一”假期在野外烧烤时,卡式炉突然爆炸致7人不同程度受伤,有人甚至被严重烫伤。
卡式炉因成本低且便携,成为很多人的露营装备,但使用不当极易引发安全事故。此前,各地已发生多起由此引发的爆炸和火灾事故,均造成人员受伤和财产损失。
近年来,我国户外运动安全事故增多,驴友任性探险遇险事故时有发生。户外运动爱好者迷路、溺水、受伤的新闻屡次进入公众视野。中国探险协会今年初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称,2024年我国境内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335起,造成84人死亡、92人受伤、11人失踪。尽管事故总数较2023年下降21.2%,但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本想去户外放松休闲,却意外受伤甚至死亡,令人痛心。中国探险协会的报告显示,去年发生的户外探险事故类型中,迷路、被困、滑坠、落水4个事故类型占事故总量的82%。其中迷路为事故数量之首,其次是被困;徒步项目的事故数量最多,登山是死亡率最高的项目。
户外运动场景复杂多变,充满未知,不似城市环境有充足的人流、基础设施和应急保障系统等。不时发生的户外安全事故不断警示人们,在追求户外运动的自由与刺激的同时,更要关注户外运动的潜在风险,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要热情,更要安全
从钢筋水泥走向山河湖海,在精神满足的同时,户外运动激发了人们挑战自我和探索未知的欲望。在大众需求和利好政策的双轮驱动下,我国户外运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5年或达到3万亿元。
拥抱自然、崇尚健康是户外运动的鲜明特色。过去专属于专业健身族、极限挑战者、野趣探索家等小众人群的户外运动,如今已成为大众优选的生活方式,路跑、骑行、越野、露营等户外运动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户外运动确实火了,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人都适合“跟风”。户外运动并非没有门槛,受体能、天气、交通、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户外运动存在一定风险。即使身体素质优越、做足了行前准备的户外爱好者,也可能在途中遭遇险境,有时甚至会威胁到人身安全。而户外新手在缺乏技能和风险意识的情况下贸然前行,触发潜在安全隐患的风险更大。
户外运动既要有热情,更要讲安全。很多户外爱好者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野趣”上,对户外运动的专业门槛认识不足,特别是入门级爱好者,最易疏忽大意。严酷的户外环境“专治各种不服”,猎奇和逞强心理是不少人挑战禁地、遭遇意外的主要原因。切忌将户外运动网红化,谨慎进入未开发或未对公众开放的保护区、水库、峡谷、无人岛、海滩等“禁区”。
与充满刺激与挑战的户外运动同步的,是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有人出发前,并未做好应对极端天气、复杂地形的准备;有人不遵守交通法规和景区管理规定,最终酿成恶果;有的野外景点缺乏必要的安全设施和完善的服务,往往无法确保游客安全……
拥抱自然,敬畏生命
眼下,全国多地都在积极回应群众需求,推动户外运动与文旅、科技、交通、住宿、商务等有机融合,发挥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以期通过规模和品牌效应,打造户外运动产业新的增长点。
我国户外运动及产业尚处于成长初期,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公共救援力量,都提出了挑战。各地要不断完善户外运动场所的基础设施,改善消费条件,开辟推广适宜的户外运动旅游线路,创新消费场景,优化消费体验;更好地发挥户外运动的“溢出效应”。
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强化旅游风景区和户外运动区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户外运动安全监管,严格户外组织准入条件,杜绝违规冒险行为,推出更多科学规范、组织有序、保障有力的户外运动项目,同时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户外运动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应急救援预案。相关机构和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合理筛选项目,提高进入门槛,强化平台责任,加强领队培训和户外平台发布审核。保险机构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相应的险种。
户外运动爱好者、参与者也要未雨绸缪,主动学习户外安全知识,尽可能多地了解户外运动存在的风险;量力而行,理性选择与自身运动能力相匹配的户外项目,并严格遵守户外活动纪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掌握基础的医疗救援知识技能。
归根到底,要时刻保持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有备无患,方能真正领略户外之美,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万物可爱,人间值得。在所有的道别中,人们最喜欢听的是“下次见”,敬畏自然和生命才能让每一次探险都成为安全、愉悦的体验,平安归来,下次再见。
编辑:李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