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地铁辱骂他人被行拘!执法“长牙”,才能让公共场合“恶人”退缩

2025-04-21 14:40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评论员 秦黛新

近日,北京地铁5号线上一男子因多次辱骂他人被行政拘留的事件,引发了大家对公共空间不文明行为的热议。该男子称邻座乘客“衣服脏”“挨到自己了”,并对其多次辱骂,不仅引起了其他乘客的不满和制止,也让看到视频的网友感到不适。

近年来,在地铁上争吵、“霸座”、辱骂他人,甚至是以人多为借口骚扰他人等不文明行为屡屡成为社会焦点,但治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导致总有“恶人”气焰嚣张,在公共场合撒野。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人法律意识淡薄,认为辱骂他人等行为只是私事,不构成违法;另一方面,执法实践中多以批评教育或轻微罚款了事,违法成本过低,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此次北京警方依法对辱骂者采取行政拘留措施,具有鲜明的警示意义,文明不仅是道德倡导,更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一果断执法打破了以往对公共场所辱骂行为“轻拿轻放”的治理惯性,不仅是对个别违法者的惩戒,更是对全社会文明素养的法治托举,为以后遏制此类行为打了个样。当每个人都意识到,辱骂他人不再是“小事一桩”,而是可能面临法律制裁的违法行为时,才能真正对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形成有效治理。

当然,根治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不能仅靠事后惩戒,还需刚柔并济。在硬性处罚之外,城市管理者也需要通过软性方式培育市民的共情能力与公共精神,要积极通过文明宣传栏和文明引导员等方式,引导大家共同维护公共空间的和谐氛围。同时,还要通过典型案例普法,让“骂人可能被拘留”的观念深入人心。

只有每个市民走出自我中心的舒适区,在公共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城市文明才会得以更大的提升。毕竟,真正的城市文明不仅在于地铁整洁的环境、四通八达的便利,更在于每位市民在公共空间展现出的教养与品行。

地铁作为城市的“流动窗口”,承载着千万市民的日常出行,也是观察城市文明的放大镜。在日均千万客流的地铁空间里,每个举止都直接影响着他人,都在为城市画像。只有执法“长牙”,才能让文明“落地”,让地铁车厢成为彰显城市文明的“流动名片”。

责任编辑:王亚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