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一赛定乾坤”?谨防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

2025-04-15 09:20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评论员 许玲 贾龙达 李昕屿 龙建平 古再努艾买

职业技能竞赛成绩,逐渐成为衡量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学生技能水平和院校声誉的重要标准。“一赛定乾坤”导向之下,教育资源向少数参赛选手倾斜,普通学生的实践机会显著减少;教学内容侧重于短期技能训练,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长期职业发展需求。

过度竞赛化加剧了功利化倾向,容易降低教学质量,并使竞赛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当前,亟需重塑职业教育评价标准,摒弃“唯竞赛论”,提升对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同时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赋能全体学生发展。

“赛场英雄,职场迷茫”

近年来,职业技能竞赛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促进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竞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部分职业院校对竞赛的过度依赖日益显现,导致了唯竞赛导向的异化现象。

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一些职业院校为了在竞赛中拔得头筹,不惜动用大量经费、师资和设备,重点培养少数竞赛选手,形成“举全校之力”的备赛模式。部分院校甚至削减正常教学内容,将核心课程压缩为与竞赛直接相关的技能训练,使得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不到充分培养。

竞赛导向的教学模式削弱了职业教育的全面性。竞赛训练侧重短期高强度技能强化,训练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使得学生只擅长特定的比赛项目,而缺乏多元职业能力。这种“赛场英雄,职场迷茫”的现象在企业招聘中屡见不鲜。部分企业反映,一些竞赛获奖选手虽然技能精湛,但实际工作能力有限,难以适应真实的生产环境。

功利化倾向加剧,影响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一些职业院校和教师将竞赛成绩作为获取资源、职称晋升和行业认可的关键指标,甚至出现违规选拔、竞赛造假等不良现象。一些竞赛不再单纯是学生锻炼技能的机会,而是成为学校打造品牌和争夺资源的工具。

值得警惕的是,职业技能竞赛在某些情况下受到特定企业的变相“绑架”,进一步加剧了竞赛的异化。一方面,由于许多竞赛项目依赖特定的高端设备和软件,部分设备厂商通过赛事规则的设定,不断推高技术门槛,迫使职业院校频繁投入资金进行设备升级,以满足竞赛要求。这种不断增加的投入,不仅加重了学校的财政负担,也削弱了职业教育体系的自主性。另一方面,许多大赛评审专家的组成往往包括设备供应商代表,使得企业在竞赛评奖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种利益捆绑使部分比赛的公平性受到质疑,也让职业教育的竞赛评价体系逐步变味,从人才培养的良性竞争堕入商业利益裹挟的秀场。

是什么助长了“唯竞赛论”

评价执行体系走偏助长了竞赛导向。近些年,全国上下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技能竞赛逐步成为衡量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部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竞赛成绩被过度放大,成为院校排名、财政拨款和评优评级的关键因素,导致职业院校“唯竞赛论”现象愈演愈烈。部分职业院校甚至调整招生策略,将竞赛获奖作为招生宣传的卖点,而忽视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资源获取渠道单一,学校过度依赖竞赛成绩。相比德国、芬兰等职业教育体系成熟的国家,我国职业院校的经费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依赖政府拨款,社会资本和企业投入比例较低。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往往倾向于通过竞赛成绩获得政策资源支持,导致教学资源高度向竞赛选手集中,进一步影响了教育的均衡。

象征资本驱动下的竞赛化风潮。竞赛成绩不仅代表学校的声誉,还成为资源争夺的砝码。部分职业院校不断累积竞赛奖牌,提升学校排名,以获取更多项目支持和行业认可。这种象征资本驱动的竞赛化倾向,使得竞赛不再是教学辅助手段,而成为院校运营的核心目标。

聚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责

——优化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多维度考核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应调整职业院校的考核指标,降低竞赛成绩在学校评估中的权重,增加师资建设、产教融合、学生就业质量等综合指标的比重。应鼓励院校建立内部评价机制,将学生的职业发展、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中心标准,避免“一赛定乾坤”的竞赛导向。

——推动资源均衡配置,确保非参赛的普通学生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职业院校资源使用情况的监管,防止资源过度倾斜于竞赛团队,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学支持。同时,应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化合作,提供更多实训机会,推动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竞赛与行业需求对接,提升竞赛的实用性。竞赛内容应及时调整,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保持同步。政府可指导各类竞赛组织方加强与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确保竞赛内容符合市场最新技术发展趋势,使竞赛真正成为促进就业与技能提升的有效手段。

——完善监管体系,防止竞赛异化为功利化工具。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竞赛监督机制,通过设立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竞赛的公平性、公正性、权威性,避免竞赛异化为学校追求利益的手段,甚至沦为商业利益竞逐的秀场。

职业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培养符合社会和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各种技能竞赛也应秉持这一核心目标。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优化技能竞赛的评价体系,为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作者许玲系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贾龙达系广州工商学院教育学院教师;李昕屿、龙建平、古再努艾买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硕士生)

编辑:李建发

责任编辑:王亚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