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牛刀不再杀鸡”:三甲医院寻新路

2019-02-14 09:59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高皓亮

在分级诊疗体系中,三甲医院位于“金字塔尖”,把守着群众求医路上的最后一道闸口。随着城市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这些曾经从不愁病源的三甲医院也面临新的选择。

是继续走拼数量的老路,还是果断取舍,不再“牛刀杀鸡”,把主要精力放到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治上?全国人大代表、在医疗一线已走过35个年头的三甲医院院长张伟,正以她个人的亲身经历为鉴,带领医院找新出路。

做危急重症攻坚的“桥头堡”

“心肌、脑神经、肾脏均发现病毒颗粒。”2005年,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一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患者被送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时任医院呼吸科主任的张伟担任专家救治组组长。

因为带有传染性,人人闻之色变。即便全副武装,全身上下无一处暴露,恐惧,仍是张伟和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卫生部门调集所需的一切医疗资源,调取全省所有需要的专家、医护人员,全部集中到张伟所在的医院。

这例救治为全国禽流感防治作出了贡献,也让人们首次较为完整地了解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发病机制。

从SARS到人感染禽流感病毒防治,作为呼吸科专家,张伟几乎参与了江西省近20年来的历次呼吸领域重大疫情救治。

2018年初,张伟当选为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成为这家江西省内规模最大医院的掌舵者,同期还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这些经历让她不断思考一个问题,三甲医院的职责和使命究竟是什么?三甲医院究竟应该看什么病?

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服务,这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对城市三甲医院的明确定位。“当感染病例不断出现,社会出现恐慌心理;当别的医院不敢收,只能送到你这来;当救治无前路可循,大家都看着你时,三甲医院要能顶得上去。”张伟说。

不和基层医院“抢”阑尾炎手术

2014年,张伟所在的医院迎来了“新同事”:一台被命名为“达芬奇”的手术机器人。

机器人的加入,使很多“大手术”变成了“小手术”:做泌尿外科手术的病人,曾经约一半需要开腹,如今超过80%通过微创即可完成手术。

新技术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不过,也会带来新的烦恼。微创技术开展越多,耗材使用量越大,由此产生的耗材占比超标成为科室和医院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

在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要保障患者负担不增加,医护人员收入不减少,主要途径是在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的同时,降低药品耗材费用占比。因此,“腾笼换鸟”成为摆在三甲医院院长面前的疑难杂症。

与此同时,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也倒逼三甲医院作出取舍:手术难度较低的一二级手术费用基本不变或者提高较少,三四级较大幅度提高。这也意味着三甲医院再做阑尾炎这样的手术,将基本“不赚钱”。

怎么办?在张伟的带领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出调整。2018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四级手术率达78%,手术费用和医改前人均费用1.9万元相比,下降了约2000元。医院的脑血管、心内、普外等科室更愿意收治需要“大手术”的患者,不再和基层医院争抢常见病的诊疗。

“医院不走弯路,患者自然就会少走弯路、少花钱。”张伟说。

打通患者转诊通道

“省市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应该紧密联系,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这是张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为“大医院吃不了,基层医院吃不饱”这一问题开出的“药方”。

作为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她也致力于打通基层医院和这家省内龙头医院之间的双向流通通道,把需要向上转诊的患者及时上转,把慢性期、恢复期的患者及时下转。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面托管井冈山市人民医院,推进信息化、药品、医保等关键要素融合,开展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建设;牵头成立烧伤等6个省级专科医联体,与国内65家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协作关系;开发形成互联网医师培训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铜鼓县永宁镇小水村是深度贫困村,也是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定点帮扶村。通过放置在村里的终端设备,医院可以实时采集村民健康信息并传送到医生手中,据此给予村民用药、生活习惯等全程健康指导。

张伟说,只有通过各种途径,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使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合作共赢,才能更好地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编辑:苏娅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