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将至,年味渐浓,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那一抹熟悉的红,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人们的心紧紧牵系在一起。
回首往昔,“年”,从古老的祭祀仪式慢慢演变,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感恩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在农耕时代,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靠着年这个节点,停下匆忙的脚步,阖家团圆,用最质朴的方式庆祝丰收,慰藉一年的辛劳。
回顾当下,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但对人们而言,“年”的意义从未褪色,而是愈发成为奔赴美好的重要支撑。
“年”,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让人们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行动更为自觉,那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自豪,更让我们欢喜。
年,一座承载着千年智慧与传统的宝库,珍藏着无数丰富多彩且意义深远的民俗文化活动。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神,到除夕的贴春联、挂灯笼,再到正月里热闹非凡的舞龙舞狮、逛庙会、赏花灯等等,每一项习俗背后都蕴含着先辈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殷切期盼。
当人们将一幅幅写满祝福与祈愿的春联张贴在门楣之上,那鲜艳的红色仿佛承载着满满的希望,为新的一年注入了蓬勃的生机。舞龙舞狮时,那灵动矫健的身姿、激昂热烈的鼓点,展现出的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让人们在观赏与参与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而庙会和花灯会上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特色美食以及各种传统表演,则是民间文化的集中展示,吸引着男女老少沉浸其中,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在年复一年的传承中,如同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得以在岁月的长河中薪火相传。
“年”的召唤,让人们心中涌起跨越千里的热望,即便春运大潮汹涌,也无法撼动其毅然前行的决心。当熟悉的乡音在耳畔响起,当久违的佳肴在舌尖绽放,我们便能寻得心灵的慰藉。
每逢春节,无论身处何方,我们总会不约而同地锁定同一个方向前行,那便是回家。
回家过年,不仅意味着能和分别已久的亲友相拥而坐,共叙家常,还意味着人们将抵达一个心灵驿站,在这里,我们将放下往日的疲惫、烦恼与挫折,获得重新出发的勇气。
2025年,是孙杰(化名)在成都工作的第6年,也是他最期待回家过年的一年。用他的话来说,今年是收获年,通过努力不仅在工作上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还拥有了人生中第一辆车。“春节再也不用为车票发愁了,回家自由的感觉真好。”提及过年回家,孙杰如此说。
作为“回家自由”人士,今年孙杰过年回家的准备工作却比以往都提前了。从元旦起,孙杰原本辗转于出租房与公司的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便出现了变化,超市、商场开始成为他日常的“打卡地”,只因为他清楚记得年过六十的父亲依旧爱喝剑南春,平日里操持家务的妈妈从未曾舍得为自己添置一件新衣。
今年过年,带上父亲爱喝的美酒,为母亲购置新衣裳,则是孙杰回家前着手准备的头两件事。
在孙杰看来,“年”是生活中最温馨的时刻。亲友相聚,围坐一堂,孩子们嬉笑打闹,是温馨的;母亲穿上新衣,脸上满是欢喜的画面,是温馨的;倒上一杯剑南春,与父亲畅饮,回忆儿时趣事,更是温馨的,而伴随浓郁酒香沁入心脾的,还有父亲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暖心话语。
“年”,这个承载了无数情感、记忆与文化的特殊存在,宛如一座灯塔,在岁月的波涛中屹立不倒,照亮着我们心灵的归处。它让我们铭记自己从何而来,去向何方,让我们在忙碌中,始终坚守着内心的那份本真与深情,岁岁年年,永不磨灭。
今年过年,你准备好回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