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民族品牌工程>正文

葡萄产业,酿出甜蜜生活

2018-05-16 12:59
来源:《半月谈》

在我国一些地区,干旱缺水,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当地农民生活一度贫困艰苦。近年来,这些地区却巧妙利用自身地域和环境优势,走出了一条新路——开辟了成片的葡萄园,从这里采摘下来的葡萄酿出的美酒,不仅流向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佐餐佳酿,也带来了果农的甜蜜生活。

北纬38度线是世界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日照时间长,产出的葡萄糖度高。

葡萄园里的贫困户

陕西省泾阳县毗邻黄土高原,位于渭河北部“旱腰带”地区。叶方国一家三口住在兴隆镇张李村,是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最困难是2011年,我胃病做手术花了一大笔钱,娃也因为这个初中念完就辍学打工去了。”叶方国说。

在泾阳县,像叶方国家一样的贫困户还有不少。为帮助他们脱贫,泾阳县大力发展酿酒葡萄产业,建立葡萄基地,在基地里为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让他们就近就业。

如今叶方国在离家不远的葡萄园基地务工,由于身体原因,他只用负责巡视水井的状况,“比干农活儿轻松多了”,叶方国说,“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工资,每年还有流转金和效益分红,国家给的5万元贴息贷款也都入股了,每年还能分红。”

“葡萄产业带动了贫困户脱贫,尤其是无法出远门的贫困户,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这是真正的有造血功能的扶贫。”泾阳县果品产业服务中心主任邵宪景说。

在葡萄园劳作的员工

作为酿酒葡萄的优生区,泾阳县在从2008年至今的10年间,葡萄种植面积从9000亩左右发展到了13万多亩,葡萄产业成为当地富民强县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张裕泾阳分公司与日新、和悦丰润等几家种植基地和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保证了产品销路,从而改变了当地农民靠天吃饭的生存困境,成了当地脱贫攻坚的利器。

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宁夏贺兰山东麓也是世界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去年8月,闽宁镇原隆村村民海富贵凭借拖拉机驾驶经验,在家附近的张裕酒庄找到一份工作,结束了打零工的日子。“现在每月能挣4000多元,活儿不累,比原来在外打工有保障多了,公司还给缴了‘五险一金’。”

2012年,海富贵一家从山区搬到位于银川市永宁县的闽宁镇原隆村,当地恰好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长廊的核心地区。农民在把自家土地流转给酒庄种植葡萄的同时,还可以在葡萄基地或酒庄打工,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张裕摩塞尔酒庄葡萄园主管马学东说,葡萄种植、采收、管理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工人,酒庄的葡萄基地用工人数正常能维持在七八十人。这里的工资收入可能不是打工者中最高的,但是考虑到方便照顾家庭、收入稳定、工资兑付及时等因素,周边农民都很愿意在葡萄园工作。

张裕摩塞尔酒庄空中鸟瞰图

如今,宁夏的“紫色”产业已成为吸纳周边农民,尤其是生态移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为了建设优质葡萄和葡萄酒产区,宁夏制定了“大产区 小酒庄”的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全区共种植酿酒葡萄57万亩,在建和已建成酒庄近200家。特别是张裕公司投资6亿元兴建的摩塞尔酒庄,是一个集葡萄种植、生产、葡萄酒文化展示、会议接待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型庄园,自2013年建成以来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还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脱贫攻坚的新动力

杜琦是泾阳县一家葡萄基地的负责人,他见证了酿酒葡萄产业美酒富民的经过。“原来我们这都是单家独户种植,管理不规范,技术不到位,果子质量参差不齐,我就想着能把土地都集中起来,形成大葡萄园,刚好2001年张裕葡萄酒厂到了,我就跟他们合作,为他们提供酿酒葡萄。”

整齐划一的葡萄种植园

如今杜琦管理的葡萄庄园面积总共15300亩,涉及2个镇5个村2118户人家的流转土地,园内员工最多时能达到四五百人。

邵宪景介绍说:“现在我们葡萄种植多数采用合作社的形式,葡萄酒公司和合作社签订合同,我们果品产业服务中心和张裕公司共同为园区提供定期的技术培训。”

泾阳县的葡萄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已经达到了17个。除了张裕(泾阳)葡萄酿酒有限责任公司外,还有一些小的葡萄酒厂建成,产业链条在逐渐完善,老百姓从中获益良多。

宁夏回族自治区葡萄产业发展局副局长徐军也表示,葡萄产业带动性强,目前宁夏葡萄产业共为生态移民提供了约12万个就业岗位,工资性收入近9亿元,人均3140元,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成为该区域农民就业增收的主导产业,也成为移民脱贫攻坚的核心产业。

(记者雷肖霄 赵倩 )(推广)

责任编辑:门秉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