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民族品牌工程>正文

民企扶贫:打响另一个金字品牌

2018-05-16 10:53
来源:半月谈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民营企业是社会扶贫的重要方面,是脱贫攻坚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民营企业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做出重要指示。2016年3月4日,总书记肯定“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很好,要抓好落实抓出成效;2017年6月23日,总书记要求“万企帮万村”行动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万企帮万村”是新时代民营企业听党话跟党走的实际行动。自2015年10月启动以来,已有4.62万家民营企业踊跃参与,精准帮扶5.12万个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3.36万个),综合运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等形式,将“扶贫、扶智、扶志”有机结合,投资527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捐资109亿元开展公益帮扶,安置就业50万人,技能培训54万人次,带动和惠及了6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万企帮万村”是激发和弘扬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精神的双赢双受益的行动。贫困户在企业带动下增加收入,实现脱贫;企业在组织农民、贫困户参与生产中取得发展。只有双赢,才能建立长效脱贫机制,才可持续。

“万企帮万村”是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舆论环境的具体行动。恒大集团捐资110亿元(已到位60亿元)整体帮扶毕节市脱贫攻坚,抽调全国员工组建“自带干粮”的扶贫队伍,进村入户与贫困群众共商扶贫项目。贵州兴伟集团捐资3亿多元包村扶贫,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将安顺市普定县秀水村从一个贫困村打造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中还涌现出了泛海集团、万达集团、荣民集团、宝丰集团、京东集团、碧桂园集团等一批先进典型,传递了民营企业群体的正能量,在社会上取得了巨大的反响。

“万企帮万村”用量大面广的帮扶实践,探索了全社会参与构建大扶贫格局、市场化手段构建脱贫长效机制的具体方案。民营企业在产业扶贫中,探索出了能人大户带动型、扶贫资金入股型、电商平台拉动型等帮扶模式;在就业扶贫上,采取了定向招工、订单培训、基地吸纳等帮扶方式;在公益扶贫上,实践了资产收益扶贫等新模式。

以双赢为目标的产业扶贫是民营企业的传统优势,它们发挥市场经济先行者的特殊优势,运用自身资本、技术、信息、平台等资源,对接贫困地区特殊的土壤、地理、水文、历史等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与贫困村贫困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生产经营合作体,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将贫困群众纳入现代产业链条,有效建立起脱贫长效机制。民营企业的探索实践成果必将丰富我国扶贫开发的路径,为全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为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实施,解决好“谁来帮、帮扶谁、怎么帮”问题,全国工商联和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建立了领导小组,指导各级相关部门层层发动、精准对接,提供全周期服务,确保将民营企业帮扶力量聚焦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防止出现形式主义数字扶贫,领导小组开发了台账管理系统,在线记录帮扶企业、被帮扶村和帮扶投入信息,通过抽查暗访督导各地工作,务求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未来3年,“万企帮万村”行动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突出产业扶贫优势构建脱贫长效机制,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力度,不断建立和完善政策及荣誉支撑体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做好“帮村脱贫”与“促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切实发挥民营企业的特色优势,助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光彩会副会长,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


产业扶贫案例一:

葡萄产业,酿出甜蜜生活


在我国一些地区,干旱缺水,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当地农民生活一度贫困艰苦。近年来,这些地区却巧妙利用自身地域和环境优势,走出了一条新路——开辟了成片的葡萄园,从这里采摘下来的葡萄酿出的美酒,不仅流向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佐餐佳酿,也带来了果农的甜蜜生活。

北纬38度线是世界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日照时间长,产出的葡萄糖度高。

葡萄园里的贫困户

陕西省泾阳县毗邻黄土高原,位于渭河北部“旱腰带”地区。叶方国一家三口住在兴隆镇张李村,是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最困难是2011年,我胃病做手术花了一大笔钱,娃也因为这个初中念完就辍学打工去了。”叶方国说。

在泾阳县,像叶方国家一样的贫困户还有不少。为帮助他们脱贫,泾阳县大力发展酿酒葡萄产业,建立葡萄基地,在基地里为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让他们就近就业。

如今叶方国在离家不远的葡萄园基地务工,由于身体原因,他只用负责巡视水井的状况,“比干农活儿轻松多了”,叶方国说,“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工资,每年还有流转金和效益分红,国家给的5万元贴息贷款也都入股了,每年还能分红。”

“葡萄产业带动了贫困户脱贫,尤其是无法出远门的贫困户,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这是真正的有造血功能的扶贫。”泾阳县果品产业服务中心主任邵宪景说。

在葡萄园劳作的员工

作为酿酒葡萄的优生区,泾阳县在从2008年至今的10年间,葡萄种植面积从9000亩左右发展到了13万多亩,葡萄产业成为当地富民强县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张裕泾阳分公司与日新、和悦丰润等几家种植基地和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保证了产品销路,从而改变了当地农民靠天吃饭的生存困境,成了当地脱贫攻坚的利器。

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宁夏贺兰山东麓也是世界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去年8月,闽宁镇原隆村村民海富贵凭借拖拉机驾驶经验,在家附近的张裕酒庄找到一份工作,结束了打零工的日子。“现在每月能挣4000多元,活儿不累,比原来在外打工有保障多了,公司还给缴了‘五险一金’。”

2012年,海富贵一家从山区搬到位于银川市永宁县的闽宁镇原隆村,当地恰好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长廊的核心地区。农民在把自家土地流转给酒庄种植葡萄的同时,还可以在葡萄基地或酒庄打工,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张裕摩塞尔酒庄葡萄园主管马学东说,葡萄种植、采收、管理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工人,酒庄的葡萄基地用工人数正常能维持在七八十人。这里的工资收入可能不是打工者中最高的,但是考虑到方便照顾家庭、收入稳定、工资兑付及时等因素,周边农民都很愿意在葡萄园工作。

张裕摩塞尔酒庄空中鸟瞰图

如今,宁夏的“紫色”产业已成为吸纳周边农民,尤其是生态移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为了建设优质葡萄和葡萄酒产区,宁夏制定了“大产区 小酒庄”的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全区共种植酿酒葡萄57万亩,在建和已建成酒庄近200家。特别是张裕公司投资6亿元兴建的摩塞尔酒庄,是一个集葡萄种植、生产、葡萄酒文化展示、会议接待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型庄园,自2013年建成以来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还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脱贫攻坚的新动力

杜琦是泾阳县一家葡萄基地的负责人,他见证了酿酒葡萄产业美酒富民的经过。“原来我们这都是单家独户种植,管理不规范,技术不到位,果子质量参差不齐,我就想着能把土地都集中起来,形成大葡萄园,刚好2001年张裕葡萄酒厂到了,我就跟他们合作,为他们提供酿酒葡萄。”

整齐划一的葡萄种植园

如今杜琦管理的葡萄庄园面积总共15300亩,涉及2个镇5个村2118户人家的流转土地,园内员工最多时能达到四五百人。

邵宪景介绍说:“现在我们葡萄种植多数采用合作社的形式,葡萄酒公司和合作社签订合同,我们果品产业服务中心和张裕公司共同为园区提供定期的技术培训。”

泾阳县的葡萄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已经达到了17个。除了张裕(泾阳)葡萄酿酒有限责任公司外,还有一些小的葡萄酒厂建成,产业链条在逐渐完善,老百姓从中获益良多。

宁夏回族自治区葡萄产业发展局副局长徐军也表示,葡萄产业带动性强,目前宁夏葡萄产业共为生态移民提供了约12万个就业岗位,工资性收入近9亿元,人均3140元,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成为该区域农民就业增收的主导产业,也成为移民脱贫攻坚的核心产业。


产业扶贫案例二:

产业扶贫,鲁花为何做了排头兵?


金秋九月,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2017年9月14日,辽宁阜新市清河门区一片13公顷的花生地上,乌龙坝镇老爷庙村农民蔡玉杰拔出一棵花生秧查看花生角长势。“鲁花新品种真不错。角多,颗粒饱满。”蔡玉杰说,他打算近期收完花生后,送到阜新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与蔡玉杰一样,阜新市210户农民与阜新鲁花签订了种植、收购合同,种植鲁花新品种花生533公顷。眼下,花生收获在即,农民不再受市场价格干扰,将首次尝到订单农业的甜头。

无独有偶,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从2013年开始与鲁花合作,引入花生种植,运用鲁花先进的花生种植技术,结合当地天山雪融水资源,推广滴灌技术,引进先进的花生播种、收获机械,花生规模化种植取得巨大成功,种植面积达到2万多亩,花生荚果亩产量也突破1000斤,而且具有很高的增产潜力。

这些,都是山东鲁花集团精准扶贫的基地之一。

转眼间,“精准扶贫”的口号已经提出4年。大国扶贫,成效凸显。此时,作为中国农业最为直接的终端产业,以鲁花集团为代表的各大企业已经成为了产业扶贫的排头兵。

产业扶贫路

新阶段扶贫攻坚,产业扶贫成为了重头戏。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产业扶贫的关键在于产业链的建设,在贫困地区延伸产业的功能作用,对接贫困地区农民与生产、与技术、与市场的联系,才能真正做到造血扶贫。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成为了主力军。

记者在宁夏、贵州、湖南、新疆等多地考证调研中看到,围绕产业造血脱贫的内生发展模式,已探索出丰富的经验;金融血液如何流向贫困户的“毛细血管”,也不断涌现出解决方案;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被引入扶贫工作后开始显现巨大的潜力。

受访专家指出,一个地方再贫穷,有了产业支撑,就有了造血功能与内生动力,就有了依靠自身的主动作为摆脱贫困。只有从“输血式扶贫”走向“造血式扶贫”,从“救济式扶贫”走向“产业式扶贫”才能获得永续摆脱贫困的基础。

就企业而言,产业扶贫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位行业专家指出,扶贫的重点地区自然环境大都保持较好,因为技术落后、交通不便不能种出好的产品,或者好的产品运不出来,通过产业扶贫,企业和国家的意志达到完美契合,完成了企业盈利和精准扶贫的双赢局面。

不过产业造血也有深层难点。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经理张元领表示,一些贫困地区的造血项目,规模小、效益不高、竞争力较弱缺乏品牌,银行信贷难,社会资本往往不愿意进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扩大再生产能力不强。

多年来,鲁花一直致力于以产业带动农民致富。

对此,鲁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东伟也表示,鲁花一头连接千家万户的农民,一头连接千家万户的消费者,肩上挑着保障中国粮油安全的重任,为保护中国农民利益、消费者利益,促进中国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食用油的自给率,确保中国油瓶子安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指示,鲁花一直在努力。

鲁花在路上

鲁花和农民共同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当下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山东鲁花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拥有食用油和调味品两大支柱产业,食用油年生产能力100万吨,调味品年生产能力30万吨,在全国建立了230多个销售分公司,形成了花生从良种培育、繁育推广,到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经济效益实现了连续三十年的持续增长。

前几年,新疆农业主要以棉花、油葵等种植为主,对国家棉油储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几年,受国家政策性影响,棉花市场波动大,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单一的棉花种植使农民增加了市场风险,而花生给新疆的农民带去了增产增富的希望。

驻扎在天山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从2013年开始与鲁花合作,引入花生种植,运用鲁花先进的花生种植技术,结合当地天山雪融水资源,推广滴灌技术,引进先进的花生播种、收获机械,花生规模化种植取得巨大成功,种植面积达到2万多亩,花生荚果亩产量也突破1000斤。

目前,新疆拥有耕地面积6055万亩,适合花生种植的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在新疆发展花生产业,必将为国内花生油生产企业提供足量的原料供应,为中国食用油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食用油安全提供保障。

山东鲁花集团创始人孙孟全向记者指出,鲁花在新疆的生产基地已经建好,未来会将高产高油的花生示范田扩大到10万亩。得益于新疆的地理条件优势,同品种的花生在新疆的亩产量比内地平均高100多公斤,农民的经济效益也大幅提升。

在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科学家禹山林看来,普通品种大豆平均亩产119.27kg,亩产值540.28元;油菜亩产127.81,亩产值260.73元;而花生在普通地区种植亩产能达到240.93kg,亩产值能达到2409.30,亩产值是大豆的4.4倍,而这个数字在新疆可能还要成倍的增加。

目前,新疆拥有耕地面积6055万亩,适合花生种植的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在新疆发展花生产业,必将为国内花生油生产企业提供足量的原料供应,为中国食用油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食用油安全提供保障。

应该说,鲁花把花生带到新疆,实实在在带动了新疆地区群众的脱贫。

2013年以来,鲁花农业科技公司联合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参与研发了一系列具有“高油酸、高产量、高含油量”的适合国内不同地区种植的花生新品种10多个,高油酸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发展30000多亩,并计划在2-3年时间内发展基地1000万亩,致力于优质花生基地建设,促进高油酸花生良种的更新换代。

加上我国其他花生研究机构培育的优质高油酸良种,我国优质高油酸花生良种已有36个,我国第六代的高油酸花生良种与国外其他品牌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油酸含量高。目前国内已经审定(或登记)的高油酸花生品种的油酸含量最低75.4%,最高在到82.1%,油酸/亚油酸比值(O/L)≥10。

2、产量高。据示范田数据显示,高油酸品种大花生单产最高的达到600kg/亩,小花生单产最高达到500kg/亩,具有高产潜力。

3、含油量高。含油量普遍在50%左右,最高达到57.14%。

孙孟全还告诉记者,高油酸花生对农民增收的拉动十分明显,其优势在于:一是价格优势。目前,高油酸花生的国际价格比普通花生每吨高出2000元,在产量不增加的情况下,每亩花生增收300—500元;

二是适合中国国情,可更有效利用土地。花生是国际公认的半干旱作物,是具有生物固氮能力的油料作物,比较耐瘠薄和干旱,对土壤和水份等条件要求低。我国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尤其是沿黄流域,鲁、豫、冀、皖、苏、鄂、辽,直至新疆的大范围内,大量瘠薄干旱的山岭沙化土地都是优质、高产、高效益的花生适种区域。这些瘠薄的山岭沙化土地一旦得到有效利用,便可迅速变废为宝,成为解决中国油脂短缺的大油田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增长点。

前途路漫漫

不仅在新疆地区,鲁花在其他地区也做了很多探索。

截至目前,鲁花已在全国各地建设食用油生产基地20个,食用油年生产能力100万吨,带动超过一千万花生农民增收致富,这些农民都成为了鲁花的“厂外员工”,他们因为种植花生而增收致富。真正做到了“鲁花的工厂就是农民的工厂”。

早在2002年,鲁花在盐碱沙漠化严重的菏泽市定陶县兴建了年产花生油15万吨的山东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一方面解决了当地花生农民卖花生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定陶县的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安排当地劳动力就业500多人。

紧接着,2009年鲁花联合21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花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研发花生产业高新技术为手段,力争使中国成为世界花生科技强国,保障我国食用油战略安全,缓解我国植物油过度依赖进口的严峻形势。

同年6月,鲁花创始人孙孟全参加了前任总理温家宝在济南主持召开的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他提出了“一增一减”的建议。一增是指在不增加耕地面积的前提下,通过培育推广高产量、高出油率、高油酸的花生良种,让老百姓每亩花生再增产一百公斤,增产后促进农民再增收;一减是指依靠科技创新利用鲁花独创的5S压榨工艺生产浓香的油,减少食用油的食用量,倡导居民“少吃油、吃香的油”,以此减少我国居民食用油的总消费量。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拉动,使中国花生产业一枝独秀,呈现了供求两旺的景象。

为了调动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鲁花创始人孙孟全还建议国家对种植花生的农民给予适当补贴,同时希望国家重视花生良种的培育,这一建议被写进了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

有鲁花等各大企业积极投入,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产业扶贫之路刚刚起步,有许多问题还亟待解决。

比如,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产业扶贫中最让人“头疼”的事情,记者走访了多省中发现,尽管高速公路、村通路等工程早年已经完成铺设,但是一些贫困村的发展依旧困在了交通问题。

为此,受访专家认为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金融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引导和直至作用,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支撑。

另外,从种植的角度出发,提高农民种植的经济效益是自主致富的根本。而目前我国农业中普遍存在育种能力差,品种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的情况。

例如,对比花生良种高油酸花生与普通花生,高油酸花生普通种植单产最高的达到600kg/亩,出油率最高达到57.14%;而普通花生单产在250kg/亩左右,出油率含油量普遍在50%左右。而价格方面,高油酸花生的国际价格比普通花生每吨高出2000元,在产量不增加的情况下,每亩花生增收300—500元。

而从记者调研了解到,支持国内育种研究的大部分为企业自发推动,从品种繁育到品种审定,每个品种需要投入费用大致在60万元左右,致使企业负担加重。

对此,孙东伟呼吁,为了保护良种研发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同时又提高良种的成果转化速度,建议国家和政府拿出一定的扶持资金,扶持花生良种推广企业,加快良种成果转化速度。

在国家产业扶贫的战役中,还有很多个“鲁花”这样的龙头企业,他们担负着国家的重任,托起农民致富的希望。正是企业拉动了手里的产业线,才有了今天千千万万个农民手里的“丰收果”。


产业扶贫案例三:

碧桂园亿元支持健康扶贫


3月3日,“光明扶贫行动·白内障复明”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碧桂园与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签署协议,率先在启动仪式上捐赠1亿元支持项目实施。该项目是由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起的全国性健康扶贫项目。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会长刘永富,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民政部副巡视员赵泳,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副会长李守山和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共同启动项目。在仪式上,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副会长王家华与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兼新闻发言人朱剑敏代表双方签署捐款协议,刘永富向杨国强颁发了捐赠证书。

出席活动的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发言强调,健康扶贫是大扶贫链条中必须啃下的“硬骨头”,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健康扶贫工作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副会长李守山介绍称,“光明扶贫行动·白内障复明”项目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健康扶贫项目,全国约900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约有80-100万白内障患者需要手术救治,整个项目需要救治资金10亿元以上。

在启动仪式上,碧桂园率先提供了1亿元捐款。此次专项资金优先将用于救治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四个广东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省份的贫困患者。自2007年起,碧桂园即积极响应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号召,先后在四川、广西、贵州等地开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帮扶。

“碧桂园集团在推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上作出了示范,为民营企业带了好头。”出席启动仪式的广东省扶贫办主任梁健表示,碧桂园再次挺身而出,在健康扶贫上发力,帮扶全国贫困地区尤其是首先帮扶云贵川桂四省建档立卡贫困白内障患者重现光明,这是碧桂园再次响应“东西部扶贫协作”号召的具体行动,也是碧桂园助力精准扶贫的又一进展。

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兼集团新闻发言人朱剑敏介绍,碧桂园不断探索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模式,以多元化的扶贫思路和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在帮扶过程中,我们发现‘因病致贫返贫’群众既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又是一个最应该帮扶的群体。”朱剑敏表示,碧桂园作为积极响应的参与者之一,会与更多的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共同参与到健康扶贫工作中。

成立26年来,碧桂园集团及其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副主席杨惠妍父女为全社会累计公益捐赠已超过36亿元,直接受益人数达193,878人次。此次为“光明扶贫行动·白内障复明”项目捐赠1亿元,将为更多的贫困患者带来光明和希望。


产业扶贫案例四:

恒大易地搬迁扶贫 打开贫困户“幸福门”


毕节市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乌蒙山区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目前,全市还有贫困人口92.43万人,是我国脱贫攻坚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2016年6月27日,对于周光辉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天他从核桃乡营光村的老家搬进了恒大37村。

恒大37村一共50栋小洋房,正好在周光辉那位于大山深处的老家对面。“村里组织埋管子引自来水时,由于家里实在困难就没有参与,直到现在老房子里都没有通水。”周光辉说,老房子年久失修,已经成了危房。十多年来,他独自抚养着2个孩子,因为文化程度低,周光辉只能靠打零工勉强糊口度日,还要照顾老人和两个小孩,日子过的很是艰难。

2016年,周光辉家被列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搬迁地点还在他的老家营光村,新房子里有独立的卧室、厨房、卫生间,还配有衣柜、大床、沙发、电视等家具电器,让大家住得安心,住得舒适。

↑周光辉新村生活

“房子好,大,有80多平,每人一个房间都有多的,我们再也不用和娃们一起挤了!”周光辉说。除此之外,恒大37村配套了蔬菜大棚,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贫困户除了每年的大棚入股分红外,还能进大棚务工,每天收入70元。周光辉为人老实肯干,成为了务工贫困户的领头人,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恒大集团建设的新农村,全部结合了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配备了至少2个依托产业。恒大新村里除配备了家私家电等基本生活用品,实现贫困户拎包入住外,每户还配建2栋蔬菜大棚,配备肉牛养殖、乡村旅游等作为“第二产业”,民族小镇配建商业街,同时就近配建农牧基地。迁入恒大新村的贫困群众自愿选择经营两个大棚或养三头牛。这是对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专业团队手把手教,帮助贫困乡亲完成这场革命。

↑奢香古镇

“古镇很漂亮,恒大把它当旅游景点来打造的,除了有我们的住宅区外,还建设了商业街,并且有专业的管理公司来运营,我们贫困户也能分租金呢!大家可以在商业街上打工,赚的比之前在老家打工多多了!新房子也很好,干净、宽敞,住在这边生活更方便了。”彭义老家在东关乡朝中村,家中只有一间不足六十平米的小平房,房子光线暗,灰尘多,墙壁已经开裂,随时有倒塌的可能。就在一家人为房子问题担忧,却又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恒大集团及时伸出了援手。

↑正在育苗中心务工的彭义

今年7月底,彭义一家搬进了奢香古镇的新家。不仅如此,在参加了恒大组织的吸纳就业培训班之后,彭义进入了恒大与地利集团合作扶贫的东关蔬菜育苗中心工作。

“现在工资是每个月2100元,转正后还会再加。相比以前在外打零工,这个工资更高、收入更稳定,不用担心做了今天没明天。”彭义对于目前的工作很是满意,他想把育苗技术学好,好好在这边工作,让家里的生活过得更好些,更重要的是要供两个孩子多读书。

↑恒大新村配套蔬菜大棚

恒大集团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的运营模式,为当地易地搬迁贫困户援建蔬菜大棚。除了每年可以得到合作社的分红外,蔬菜大棚种植还优先为搬迁贫困户提供工作机会,增加搬迁群众的收入,确保贫困户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能致富”。


产业扶贫案例五:

电商扶贫集中发力“乡村振兴”战略


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近6亿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河南农村是中国农村的缩影,全省有31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卢氏县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物产丰富,是河南特色农业大县,农副土特产品类多样、品质优良,是中国核桃之乡和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县,但因交通欠发达,信息相对闭塞等让其销路成了问题,成为农民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11月8日,由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中国电商扶贫行动河南卢氏专场”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举行,预计有100吨核桃和2万余斤蘑菇的订单将借助苏宁易购平台销往全国。河南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称,电商解决了农户最头疼的销售问题,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困局,帮助农户及时了解和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对市场需求量旺盛农产品的耕种,利于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战略的好路子。

▲ 核桃种植户李现法(右二),向河南省商务厅电子商务办公室副主任韩玉舟(左二),苏宁郑州地区管理中心副总经理赵冬利(左一)介绍今年核桃的收成

电商扶贫已经成为我国精准扶贫的成功模式之一。2015年9月,苏宁控股集团与国务院扶贫办在北京签署“全国农村电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国内首个与国家扶贫办达成扶贫合作意向的电商企业。双方将围绕“电商扶贫双百示范工程”、电商扶贫O2O展销专区、“10•17扶贫购物节”、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展开合作。今年9月15日在贵州举行的全国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经验交流会上,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作为精准扶贫行动的企业负责人代表宣读了“电商扶贫倡议书”,这份倡议书是由中国邮政、苏宁、阿里巴巴、京东、顺丰、中国农业银行、中粮、腾讯、唯品会等15家企业联合发布。

苏宁在落实中央关于电商扶贫的决策部署中,坚持精准方略,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提高电商扶贫精准度和实效性。苏宁易购相关负责人称,目前,苏宁已在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建成“O2O中华特色馆”319家,并通过设立“电商扶贫展示专区”协助贫困农户开展滞销农特产品推广等系列工作帮忙农民脱贫致富。近两年惠及200多万农民。

▲ 今秋,李现法房前屋后100多斤的核桃全部被苏宁高价收走,乐得合不拢嘴

在行业,苏宁的这种扶贫模式已被形象的称为“三化五当”模式,“三化”即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品牌化和农村人才专业化,“五当”则是指销售在当地、纳税在当地、服务在当地、就业在当地和造富在当地。这与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十分契合,着实培养造就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利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今年,针对卢氏县情况,苏宁河南分公司派出专人深入卢氏县调研考察,先后帮助该县打开了核桃和香菇的销路。“双11”期间,又与卢氏县商务局等部门联合将卢氏核桃确定为河南省唯一的线上线下融合联动产品,并以高于市场价优先从贫困户进行收购,集中多渠道推广卢氏公共品牌“原本卢氏”产品。

▲ 千年古树下的卢氏核桃

负责收购核桃的田建坡就是一位返乡创业的新时代“三农人”,他原本在郑州做电子商务,返乡创建了丝瓜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田建坡认为,苏宁的扶贫计划让更多的农产品借助电商渠道上行,同时,让农户与消费者直接对接,取消了小贩层层分销的加价环节,将红利让渡给农户和消费者。卢氏县横涧乡淤泥河村农户李现法说,今年核桃的下树价是每斤2元,采摘风干后的核桃,无论大小苏宁的收购价是每斤9元,而此前小贩的收购价是每斤5—6元。在苏宁“O2O中华特色馆”的丝瓜甸专卖店界面显示卢氏核桃乐拼购价格为19.9元两袋共800g。而其中的包装、运输以及营销等费用均由苏宁承担。

▲ 卢氏香菇一年可以采收10多茬,杜关镇民湾村农户在采摘香菇

苏宁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苏宁还计划在几年内建立10000家直营店,覆盖全国1/4的乡镇,从渠道建设层面打通“农村电商”发展壁垒,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扶贫案例六:

五粮液精准扶贫,把车间建在贫困村上


10月19日,在群山环绕的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共乐镇毛村,村民们正聚在一起观看“坝坝电影”,首部以精准扶贫为题材的电影《十八洞村》在这里举行公益巡映。荧幕上相似的场景、人物和感人的脱贫故事,让村民易方蓉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光明前景。她说,电影很给人提气,看后对脱贫更有信心,别的贫苦户都能脱贫,自己更要加油干。

↑毛村村民正在观看露天电影《十八洞村》。

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是《十八洞村》的联合出品方,毛村是五粮液精准扶贫对口帮扶点之一。除了送来精神食粮,五粮液建设的“扶贫车间”已经在毛村开工运行,整洁明亮的小车间里,工人们正坐在缝纫机前加工一批酒品包装件。村里的贫困户易方蓉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她家有四个孩子正在上学,不能出远门打工,只能靠种粮食和打零工,每年收入不到两万块钱。在这里她每个月至少能挣到1800元,全家脱贫近在眼前。

↑毛村村民正在五粮液建设的“扶贫车间”加紧生产。

据毛村第一书记郭素彬介绍,车间目前一共有18位工人,其中14人来自毛村的贫困户。五粮液捐赠缝纫设备33台,并与车间达成订单加工协议,派2名专业培训师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人均月收入在1800-3000元之间,一年收入至少能超过18000元。按照脱贫标准,1人就业就能实现1个4口之家的脱贫。”郭素彬说,“毛村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产业,扶贫车间建在村上,订单不用愁,补齐了这个最大短板。随着村民技能的提高,将来还可以加工运动服、棉衣等比较复杂的订单,收入还将进一步提升。”

目前,五粮液已捐赠300台套缝纫设备,在兴文县12个村启动建设“扶贫车间”,已有5个正式投入运营,第一批订单3000件棉衣、10万件五粮液包装内袋生产正在加紧生产。“扶贫车间是五粮液精准扶贫兴文县的产业扶贫创新措施之一。”兴文县扶贫移民局局长罗光洁说,村集体提供厂房等基础设施,五粮液提供技术支持、管理支持和订单支持,组织周边妇女统一参加培训后,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就近就业,既照顾了家庭,又能打工挣钱。目前,这一举措已在全县迅速复制推广,将带动500名妇女人均增收2万元。

据了解,近年来五粮液在开展危房改建、结对帮扶、提供酿酒岗位等扶贫工作外,更加注重发挥自身产业、资金等优势,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加快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创造性地开展了“定点投放岗位”“订单收购粮食”“建设扶贫车间”等扶贫新模式,帮助群众稳定就业、就近就业、灵活就业,带动群众增收脱贫,为帮扶贫困地区全面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门秉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