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国家发展中最为积极、最有生机、最具创造力、最有影响力的新生力量。青年驾驶人,是驾驶人群体、道路交通系统的新鲜血液,也是交通文化、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中坚力量。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道研中心”)围绕青年驾驶人行为特征开展专题研究,提出了青年群体安全驾驶分析与提示。
青年驾驶人群体数量庞大
截至2024年底,我国青年驾驶人(18-35周岁)超过2亿,占驾驶人总量的38.2%,大约每两个青年中就有一个持有驾驶证。现代社会,考领机动车驾驶证几乎已成为18周岁成年之后的“必修课”。数据统计,近年来平均每年新增驾驶人2000万以上,2020至2024年,年均增长率4.47%,其中20岁以下驾驶人年均增长率为9.49%。截至2024年底,实习期的驾驶人中,青年占比78.16%,反映出青年群体较高的考证驾车需求。
青年驾驶人群体特点鲜明
青年驾驶群体有几个阶段性特点:
实习期往往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类因缺乏经验而畏惧驾车,想驾车却“路恐”,他们未能适应“驾驶人”身份的转变,上路后易因紧张情绪过于谨慎,导致“超低速行驶”等不安全行为;另一类则表现为过度自信,低估道路风险、高估自身能力,实际却经验不足、技能不熟,易表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激进驾驶行为,甚至产生“路怒”。
适应期是积累驾驶经验、增强应急处置能力的关键阶段:驾驶场景由培训学习时的单一重复场景扩展成实际通行时的复杂叠加场景;交通工具由练习时的手动挡汽车转变成快速普及的新能源汽车、辅助驾驶类汽车。青年驾驶人往往更有适应新事物、新环境的内驱力。调研结果显示,35周岁以下青年驾驶人对辅助驾驶技术的信任度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驾驶人。购车时考虑辅助驾驶功能的意愿调查结果显示,25岁以下青年人中仅13.37%持反对态度,反映出年轻群体对新技术更感兴趣。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辅助驾驶使用态度方面,青年人相对较为激进,25岁以下青年人中仅29.25%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在高速公路长时间开启辅助驾驶功能时仍保持专注。由于目前组合辅助驾驶功能无法应对所有路况,道研中心提示广大驾驶人使用辅助驾驶时,应保持不分心、不脱手。面对危险预警时,不慌乱、不盲动。
摩托车驾驶逐渐年轻化、娱乐化
近年来,我国摩托车消费群体呈现明显的年轻化、多元化,摩托车早已不再是原始而单纯的交通工具。在青年人眼中,摩托车代表着个性与自由、娱乐与时尚。消费动机从代步向娱乐升级的同时,大排量摩托车以酷炫的外形、激情的驾驶体验直击青年人的需求心理。截至2024年底,全国摩托车驾驶人数量达1.21亿人。以2024年为例,35周岁以下摩托车驾驶人约为2204万,其中D证1392万,同比增长11.37%。
据统计,青年摩托车驾驶人万人事故数、死亡数均远高于汽车。2024年,其万人事故数是汽车的2.58倍、万人事故死亡数是汽车的1.90倍。摩托车因其相对较弱的安全防护能力导致了较高的事故伤亡。酒后驾驶、未按规定让行、违反交通信号、无证驾驶4项违法行为导致的事故数量占摩托车事故总数的59.3%。青年人驾驶改装摩托车“炸街”竞速、“翘头”炫技、“烧胎”表演等,激情下的危险行为成为交通安全的威胁。道研中心提示摩托车驾驶过程中正确佩戴使用防护装备,控制车速,不追逐、不飙车,保持原装、文明骑行,不炸街、不扰民。
交通安全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交通文明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方面。新时代的交通安全管理、交通文化建设,青年群体必然是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生逢其时、使命担当。在此呼吁青年交通参与者,守护生命红线,根植“规则意识”,潜心修炼驾驶能力,永葆遵规守法初心,共筑交通安全命运“共同体”,在平安、畅通之路上勇敢追梦,共同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