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年为首,四季春为先。
乙巳新春将至,我们也提前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新春礼物”。“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的申遗成功不仅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更多中国色彩,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是意义非凡。
春节,作为中国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将个体与国家紧密相连,“家国同春”的理念在岁岁年年中也变得熠熠生辉。
对于春节,不同的人心中会有怎样不同的春节记忆?春节申遗成功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意义在何?来自文旅部、天安门和国博等各行各业的人们给我们讲述了他们内心对于“家国同春”的解读。
对于春节,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解读,但都寄予了同样的情感。
春节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概念,更是一种民族情感的凝聚,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认为“春节表达的是我们永远的,也是最浓烈的乡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年都要在这个时间节点,寻找自己的时空方位和历史定位,重新出发。”
在春节的诸多习俗中,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民族精神。春联上的吉祥话语,寄托着人们对幸福与安康的向往。团聚时刻的举杯共饮,更是人们特别的情感表达。剑南春副总经理,四川省非遗传承人,全国白酒大师方法培告诉我们“在中国,好多白酒里面的名字里都有‘春’字。正如诗句‘家家春酒满银杯’所描绘的那般,它是新春佳节不可或缺的元素,象征着‘天下皆春’的美意与祈愿。”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的剑南春,源于唐朝的“剑南烧春”,与春节文化一样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这些习俗在千百年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春节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家,而天安门地区更是我们每位国人心中向往的‘家’。”北京市天安门旅游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郝刚说。面对即将迎来的新春佳节,天安门也做好了准备。随着中轴线申遗的成功,中轴线上的文化大戏将在春节期间全面提升。天安门作为中轴线上的核心地区,春节期间将全员停休,迎接四面八方来的“家人”。
春节申遗成功,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在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不断交流与融合的今天,我们面临着诸多文化挑战。“我国‘春节’申遗成功,无疑为我国传统文化增添了新光彩。”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曹彦生认为,春节文化要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独特载体,同时要推动春节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持续推动春节文化创新、不断丰富春节内容。
其次,这为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申遗成功后,将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挖掘春节文化的内涵,也让更多人参与到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来。剑南春副总经理,四川省非遗传承人,全国白酒大师方法培就认为“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集大成者”,其申遗成功凸显了包括白酒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份荣耀,于我们而言,是激励,更是使命。”
最后,春节申遗成功也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其申遗成功将吸引世界各地的目光,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起一座更加坚实的桥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工作部主任、研究馆员胡妍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国博在对外交流中,通过举办“新春文化展”展示春节起源、习俗等。以文物、图片、多媒体等形式向国际友人系统展示中国春节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传播春节文化知识。让全球观众了解春节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同春,是春节文化中最为动人的篇章。
不同的背景下,“家国同春”有了新的诠释。一个“春”字,是对新衣裳、年夜饭的期待;是为员工举办的年会中对新一年的期许;是除夕当晚的阖家团圆和陪伴;更是在国家和社会需要时的坚守和奉献。家国同构,家庭与国家命运与共,在春节的美好祝愿中,对家人、家乡、家国的情怀一脉相承、声息相通。
春节,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节日,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在2025蛇年春节到来之际,祝愿全国各族人民身体健康,阖家快乐。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家国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