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以“数智驱动教学变革 素养焕新教师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宛平教育论坛在北京第十二中学开幕。本次论坛由明远未来教育研究院与丰台教育发展理事会联合主办,汇聚了顾明远、佐藤学、成尚荣、祝智庭、蔡可等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以及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丰台区委书记王少峰等政府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位参会代表及线上近万名观众,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路径与教师发展的新方向。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数智技术不仅是教学工具的革命,更为教育生态重构提供契机,而教师素养的焕新将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本次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市丰台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赵春丽主持。她表示,本次论坛是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并期待通过交流碰撞出更多智慧火花。

“乐学公园”:以空间赋能重构


论坛开场,一段生动的视频展示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在丰台区的公园里,孩子们不是随意嬉戏玩耍,而是悉心种植农作物、观察鸟类习性,甚至向园林局提交环保建议……这便是丰台区创新打造的“乐学公园”项目。

“我们身边有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难题并存:教育急需打破围墙培养能解决真实问题的公民,而城市中有大量公共空间使用效能不足。”丰台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曲兆军介绍,“乐学公园”正是破解这两大难题的钥匙。该项目创新性地采用“教育+公园+治理”模式,将全区116座公园转化为自然课堂,构建了“乐学园地—乐学公园—乐学基地”三级育人网络。截至目前,已开发130余门跨学科课程,累计吸引5万人次学生参与。

乐学公园的成功得益于多方协同的治理机制,丰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位统筹,14个政府部门协同联动,还组建了50人左右的专家智库。
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表示,丰台区的实践是首都“新域新质”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他强调,迈向“十五五”发展新阶段,我们需要构建“新域新质”教育的生产力,拉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性改革,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乐学公园中,孩子们于‘星光夜市’里体验数学的应用,在自然观察中感悟生态的和谐,在AI赋能的项目下,无人机编程与智能学伴正点亮创新的火花,自然体育则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全面发展……这些鲜活的实践深刻启示我们:教育的新域不在遥远的未来,就在脚下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李奕说,数智时代的教育改革要从知识灌输转向场景化学习,从分数评价转向素质增值;教师要成为学习设计师,学生要成为主动探究者,家长和社会人士要成为育人合伙人。

丰台区委书记王少峰表示,教育是区域发展的战略支点。近年来,丰台区创新探索教育模式,初步走出了新的路径,秉承城市即教材、公园即课堂的理念,以空间赋能重构教育场域,开发了一系列行走的课堂。
“我们将坚持生态融合,加快完善协同育人格局,持续深化乐学公园建设,推动校园与公园社区企业有机联动,实现教育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深度融合。”王少峰说。
重塑数智时代教师“新形象”

在论坛的主题演讲与沙龙对话环节,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数智技术对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明远未来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96岁高龄的顾明远先生与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在对话中指出,当前教育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深刻重塑教学场景和组织形式,但教育的本质始终是“育人”。“技术可以替代教师的机械性工作,但无法替代教师对学生的精神引领。”顾明远强调,未来教师的核心使命是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通过人机协同实现更有温度的教育。他以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实验为例,说明教育创新需要教师具备研究精神和实践勇气,在数智时代更是如此。“未来教师应该是研究型教师,要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更要研究学生。因为每个学生的天赋和特长都不同,只有深入研究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佐藤学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提出了“教师专家形象”的转型理念。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需要从“教学的专家”升级为“学习的专家”。他表示,日本教育界的研究表明,单纯增加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时间并不能提升学习效果,关键在于如何使用技术。“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与洞察,而非单纯的技术应用。”他特别强调教师工作的核心是维护学生的学习尊严,实现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权利,这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重要特征。“教师要想成为创新型的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教育学,提升自己的学问素养。如果教师不能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就无法为学生提供卓越的教学。”佐藤学的这一观点与顾明远送给教师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这一寄语理念不谋而合。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首席顾问祝智庭系统阐述了数智技术应该如何服务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在人工智能席卷教育的今天,祝智庭教授发出了一个充满温度的声音:现在的孩子,尤其需要“把脚踩在大地上”。他提出,智慧教育应该实现“精准、个性、优化、协同、思维、创造”六大目标,而当前许多教育技术产品仍停留在知识灌输层面。祝智庭通过生动的案例对比指出,真正的智慧教育需以“数据智慧”为核心,推动学生从记忆知识转向发展高阶思维。他展示了一组有趣的研究数据:当人工智能被要求识别复杂图片中的动物数量时,人工智能从最初只能识别2个动物,通过迭代学习最终能够识别出7个以上的动物,这种学习能力令人惊叹。然而,祝智庭强调,人工智能虽然在某些领域表现出色,但人类仍然拥有独特优势,“人工智能永远不会做梦,这是人类永远比人工智能高明的地方”。

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明远未来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成尚荣特别强调,未来教师素养的焕新需要从三个维度入手:眼中要有学生,做有智慧的育人者;手中要有方法,做有智慧的实践者;心中要有未来,做有智慧的引领者。这三个维度相互关联,共同构成数智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完整图谱,“教师要保持理想信念,在教育的大分流时代,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超越工具:数智驱动下的教学变革

未来已来,教师需要必须改变,而数智技术将会对教学带来何种变革?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蔡可聚焦“AI时代的课程教学改革”,从实践层面分析了数智技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影响。他指出,当前教育技术应用存在“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很多所谓的创新只是将传统教学内容数字化,而没有真正改变教学范式。蔡可以高考命题改革为例,说明未来教育应注重跨学科整合与真实问题解决能力,而非碎片化知识记忆。“编程、写作等技能可能被AI替代,但批判性思维、价值判断能力永远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蔡可表示,数智时代的课程改革要关注“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这一哲学命题的新内涵,在人工智能辅助下,语言生成的过程发生了变化,但思维的质量仍然是决定因素。

在论坛的实践分享环节,北京第十二中学书记、校长管杰系统介绍了学校在“师—生—机协同”方面的创新探索。他坦言,决定在课堂上引入AI后,改革面临诸多挑战,“校长信箱收到的投诉信件比原来激增”,但这正是变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管杰透露,通过AI平台分析课堂互动数据,他们发现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时间占比超过60%,师生互动与学生自主活动比例明显偏低,“这种时间分配限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的发展”。为此,北京十二中引入了AI助教工具,辅助教师进行作文批改、数学建模等重复性工作,从而“挤出时间”开展个性化辅导。
管杰分享了语文教师《祝福》的教学案例:在学习鲁迅《祝福》时,学生用AI生成祥林嫂形象,结果发现AI将祥林嫂手中的小篮子画成了“超越时代”的铝盆。“这个错误成为教学契机,学生返回文本寻找细节,深化了对作品的理解。” 管杰说,在数学课上,学生用AI求解斐波那契数列,从数据生成到公式推导,传统需要一周课时的内容现在两节课就能完成。“关键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学生学会如何与AI协作解决问题。”管杰特别强调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我来十二中后,让学生提出需求,一年时间收到了600多条建议。有些事情能改,有些事情不能改,但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存在,感受到学校是学生的学校。”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数智时代教育变革的价值导向。
“丰台区的‘乐学公园’创新项目和北京十二中的师—生—机协同实践,证明了中国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活力。”成尚荣呼吁,未来教师当以“学习专家”为目标,在技术赋能中坚守育人初心。

明远未来教育研究院院长张新洲表示,本次论坛展现了中国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活力。“我们要用教育家精神谱写AI时代教育强国的华章,让顾明远先生的教育理念引领越来越多的校长教师,将理想细化为办好每一所学校、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具体行动。”张新洲说。
“教育的未来图景正渐次清晰,其关键不在于技术的单向突破,而在于对顾明远先生所说的‘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一教育真谛的回归与升华。未来的教育生态,将是人类智慧的细微关怀与人工智能的全局赋能交织而成的协奏曲。”明远未来教育研究院秘书长关超表示。

与会代表认为,第三届宛平教育论坛不仅梳理了数智时代教育变革的理论框架,更通过北京十二中与丰台区的实践案例,展现了教育创新的可行路径。这场关于未来教育的探索,正在北京的秋日里悄然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