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在生活中寻找课本上的答案

2025-09-30 10:50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白瑜

智能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当传统课堂的四壁被打破,教育正在深圳从“固化知识灌输”向“核心素养培育”发生深层转向。这座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的城市,在“每天一节体育课”后又率先推出“每周半天计划”——在不减少学科课时的前提下,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连接真实世界,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课本上的答案。

理念跃迁:从课时调整到生态重构

“快看!这是桫椤,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在仙湖植物园,深圳市罗湖未来学校三年级的一名学生举起平板对准一株羽状叶片植物,AI识物系统瞬间弹出物种信息卡。

同学们在实践课上学习物理知识

在热带雨林温室与蕨类植物区,同学们手持AI识物相机与任务清单开展“寻宝”行动,通过沉浸式观察、互动式学习,将生物多样性知识与数字化工具应用深度结合。这是“每周半天计划”实践育人的一大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综合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每周半天计划”犹如一剂催化剂,让跨学科有了自由生长的场域。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延勇表示,罗湖区探索“1+3+N”的新质课堂,融合物理空间、数字空间、虚拟空间,通过集体授课、分组写作、创作展示等多元形式,让知识在真实与虚拟的交互中自然生长。

实践拓展:真实场景中的跨学科生长

“每周半天计划”倡导把世界当成教材,让学生走出教室去阅读、去实践,变换的不止是教学场景,更是教育理念和教育生态。

李晓芸左手拿着“鸡胸肉37.5元、芹菜11.8元”的购物单据,右手在草稿纸上演算“满58减5元,5张优惠券最优拆单方案”,最终在超市以448.7元完成450元采购任务。这名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第二中学8年级学生的购物车,成了“移动数学实验室”,比课本上的打折公式更具体也更有趣。

超市之外,在西丽农业基地的鱼塘边上,一位同学手持的鱼竿猛地弯成弧线。“这就是费力杠杆!”科学老师快步上前,就着绷紧的尼龙线画起受力图,讲解动力臂和阻力臂等物理知识,孩子们“秒懂”。

“当知识带着泥土气息和生活温度,学习就成了主动探索。”麒麟第二中学校长陈明煜说,同学们学习兴趣高涨,真正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教育革新的三维度突破

这场从“半天”中发力的教育革命,正在重塑城市与学校的关系、知识与生活的边界、今天与未来的连接,积极打造“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联动、政企社校协同”的立德树人新模式。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潘希武认为,“每周半天计划”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旨在破解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学生身心健康、学业负担等问题,通过实践育人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

通过深圳校外教育平台的数字化赋能,“每周半天计划”课程已实现基地预约、课程开发、资源共享的一站式管理。平台首批上线的校外教学基地,涵盖高校实验室、科技馆等多元场景,形成“政府统筹+市场参与+学校自主”的协同机制。2024年试点以来,参与学校近300所,开发校外教育基地863个,参与学生超54万人次。

深圳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郑秀玉说:“‘每周半天计划’不是课时的简单拆分,而是秉持‘以万物为教材、把世界作课堂’的教育理念,通过空间重构、资源重组、机制重塑,让教育回归知行合一的本质,让学生在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中发展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