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新型研究型大学探路高教改革

2025-09-16 15:30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新型研究型大学,一般是指以创新治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组织形式等为突破口,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科研攻关,提升学生突破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办大学。

截至目前,我国已设立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其中,大湾区大学、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今年首次招生即引发各方关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部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探索,对我国高校成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具有借鉴意义。

让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高起点、小而精、国际化、研究型,是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特性。

本科生阶段,保障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自主选择权。

如西湖大学,每一名本科生都配备了“学术导师”,由博士生导师担任,并鼓励师生“双向选择”。“本科阶段可进入导师的实验室,不论考核方式还是教学模式,都非常适合我这样的‘非六边形战士’(某方面有特长却并非全能的人才)。”该校2024级大一新生陈科帆说。

“新型研究型大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专业课不是教硬知识,而是给大家一个视角观察学科的过去和未来,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学生蔡元迟说。

研究生阶段,注重校内外、海内外顶尖力量联合培养拔尖人才。

如上海科技大学,截至目前已与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约10所世界一流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半数以上本科生拥有海外研学经历;西湖大学至今已成功延揽约250位全球优秀科学家担任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项目占比70%以上。这些导师的年龄与科研状态大都处于“活跃期”,得以将全球最新的学术资源“链接”给学生。

此外,新型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中普遍注重产教、科教融合。如深圳理工大学首批建设了生命健康学院、合成生物学院等七大学科交叉专业学院;位于山东青岛的康复大学目前已建成康复国际全球合作研究中心、康复国际全球孤独症研究中心、运动康复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和平台。

为高校办学模式改革探路

在高校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新型研究型大学被寄予厚望。从这些年各个学校的实践来看,创新高等教育办学模式,首要的是以坚持特色与质量为导向。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说:“不求面面俱到、不做盲目扩张,在学科发展方向设计上格外用心,在特定学科领域做精做强。”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说:“坚持小规模,一定会牺牲综合排名,但集中力量才能做出特色。”

与此同时,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体制机制设计,激发教授团队的主观能动性,支持年轻科学家领衔独立开展研究。南方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都采用国际名校通用的“准聘-长聘”制度和课题组负责人(PI)制度。对助理教授及以上教师在科研经费、实验空间、人员配备上提供有力支持,保障教师对科研项目的主导权。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已批复或筹建中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有以政府为办学主体的,也有以社会力量为办学主体的,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努力形成良性协同机制。

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牵头开展科考试验 张建松 摄

“各类头衔、帽子和我们教授的收入并不挂钩。学校不会给院系下指标,院长也不会要求青年科研人员一年必须发多少文章。”施一公说,学校坚持对青年科研人员进行小同行评价,有两名青年科研人员尽管5年内一篇论文没发,但后来一人发现了细菌是乳腺癌转移的帮凶,另一个人研发出全球首个光阴极量子材料,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不少新型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受到就业市场认可。“我们着力打造拓展知识和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和高质量科技创新模式,努力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与推进工作。”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说,学校目前共有110多家校企联合实验室参与教学科研,共获批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个。

保障自主权,扩大影响力

受访校长们认为,目前我国新型研究型大学仍处于起步阶段,他们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更是“新生儿”,需要多方呵护包容,才能行稳致远。

“这些年最大的成功,就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拥有足够灵活的办学机制。”施一公说,不是在原来的体系内修修补补,而是真正地系统性重塑,探索符合中国国情、适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要让新型研究型大学在试点的道路上茁壮成长,还需更多自主权。”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说,希望国家从顶层设计上能继续给予新型研究型大学更多空间,“大家一起研究,分享改革思路和办学经验,走出一条新路来”。

受访专家认为,在当前国际国内局势下,中国大学要自立自强,也要警惕“闭门造车”。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更需要坚持跨学科、国内外联合培养人才。“大量新的原始创新将出现在交叉学科领域,而我们在跨学科的制度设计上还有一些障碍。国际化联合培养,现在非常难,但我们必须努力做下去。”印杰说。

还有受访专家提到,希望能给新型研究型大学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允许“发现”和“试错”,鼓励本博人才贯通,打好原创科研突破的基底。

上海科技大学副教务长兼大科学中心主任刘志说,新型研究型大学一定要有长期规划和制定科学指标的能力,解决科研“浅尝辄止”的问题。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教学副系主任、理学院基础科学攀峰班2024级班主任郭庆副教授说,宽松的成长环境和平台资源,会转化成自我驱动力和创新渴望,“大鱼带着小鱼慢慢游,让更多人有勇气一辈子只搞一件事情”。(采写记者:俞菀、廖君、郑天虹、王莹、吴晓颖、柯高阳、杨思琪、赵旭)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