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2022年我国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以校企联合培养为牵引,深入推进各项改革。
半月谈记者从教育部近期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目前首批2100多名专项试点工程硕士整体实现高质量就业,精准服务国家战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何重要?3年来专项试点改革在哪些方面实现突破?下一步又将如何发力?
培养真能力、解决真问题、
产生真成果
在中国企业全球产业链跃升的当下,突破“卡脖子”技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卓越工程师。尽管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但师资力量不足、科研任务与工程能力培养脱节、重知识轻实践等问题,仍制约着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亟需通过改革破局。
“要把学生放到产业一线,在真实环境中去培养真能力、解决真问题、产生真成果。”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郝彤亮介绍,2022年起,中组部、教育部等9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以实质化校企联合培养为牵引,全链条发力、全系统推动,持续深化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改革。
今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的张百川,是中国石油大学和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联合培养的一名硕士生。在苏北页岩油气井场,当钻头在高温地层中平稳钻进、实时监测的关键数据优于加料前时,一位钻井队队长向张百川竖起大拇指:“小伙子,你们搞的这东西真顶用。”
目前,卓越工程师培养成效显著。首批专项试点2100多名工程硕士毕业,明年首批专项试点工程博士也将毕业。2100多名工程硕士有71%留在本领域企业就业,精准服务国家战略。
2.32万名校企导师,
5100多个产业一线课题
卓越工程师培养已成教育变革的关键突破口。3年来,聚焦关键急需和战略性新兴领域,高校、企业、政府协同推进,首次实现工程硕士有组织、成建制、大规模的校企联合培养。
北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工程师技术中心之微纳中心
“我们将校企联合培养贯穿始终,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重构、流程再造、能力重塑、评价重建,强化校企接续培养。”郝彤亮说。
据介绍,3年来,高水平大学联合一流企业共建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高校、企业、国家实验室成立“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
这些改革打破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化、院系制”的传统模式,形成校企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新体系,构建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新机制。
“我们为每位工程硕博士学生配备1名企业导师,同时组成企业导师组,配备若干名其他导师。”中国电科研究生院(党校)、中国电科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校企合作部副主任易勇介绍,集团公司以院士、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等为主体,建立600多人的企业导师库。“我们还聚焦国家战略急需和集团公司需求,建立企业课题1200余项,为每位工程硕博士至少配备1项科研课题。”
据介绍,目前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聘任校企导师2.32万名,其中企业导师1.25万名、一线总师2091名;企业向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提供5100多个来自产业一线的研究课题,作为工程硕博士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来源;校企联合建成300多个工程师技术中心,为工程硕博士在真实环境中开展科研创造有利条件。
北方华创招聘调配部总监王松涛介绍,学生在企业培养期间享受正式员工待遇,通过3年探索实践累计吸引优秀学生超40人。
专项试点的另一大突破是在工程硕博士学位评价上。打破“唯论文”评价壁垒,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并列,两者均可作为专业学位硕博士申请学位答辩的基本内容。在今年首批毕业的2100多名专项试点硕士中,已有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
张百川目前已成为联合培养企业中国石化的一名正式员工,他也是全国首批以实践成果完成学业的工程硕士之一。在企业实践期间,他参与制定2项行业标准,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完成1件专利初稿。
机制化、常态化、国际化
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郝彤亮介绍,下一步,要重点考虑如何以标准建设为统领,推动实现机制化、常态化、国际化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全球工程师培养经过数百年发展,当前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主要有两大代表,其中《华盛顿协议》聚焦本科层次,欧洲工程教育认证侧重本硕层次,以硕博培养为主的工程教育认证尚属空白。”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赵巍胜说,“我们要抢抓机遇,率先在国际上推出基于硕博培养层次的认证标准,引领全球工程教育评价变革。”
郝彤亮表示,下半年我国将正式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并根据标准要求试点启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认证工作,完善工程硕博士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同时,加大改革推广力度,从小范围试点探索转变为人才培养大范围的共识行动。
据介绍,未来我国将从两方面推动常态化产教融合培养:一是向所有工程硕博士推广,到2030年推动超半数工程硕博士培养单位自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二是向全部67个专业学位类别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