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邓倩倩 周思宇 周畅
“县中振兴”呼声兴起已有几年时间,但不少县域教育的资源困局仍未被打破。半月谈记者走访调研东中西部多个县域中学发现,“培养即流失”“招聘无选择”的师资困境正持续发酵,叠加机制性障碍与待遇晋升短板等因素,成为县中提质的一大梗阻。
教学比赛都不敢办了
“去年调走40多名骨干教师,一所高中一次性就走了10多位,占该校骨干教师一半以上。”西部一县区教育部门负责人道出了县中留人的无奈。
这种流失并非个例。中部省份一所县中10多年来流失40多名中坚教师,有的刚在省级教学比赛中获奖就被“挖走”。该省一名县中校长告诉半月谈记者,学校倾尽全力帮助老师参加教学比赛,一位地理老师拿了全国二等奖后就收到周边省份市级学校抛来的“橄榄枝”,“对方学校说不要档案,直接来就行,进人机制很灵活”。近年来,该校还流失2名数学骨干教师、1名辞职去苏州的历史教师。学校极力挽留,都无力回天。
更令人忧心的是,“被挖墙脚”已形成连锁反应。中部一县区教育部门负责人介绍,由于当地经济基础相对较弱,邻近的杭州、合肥等大城市“虹吸”走了许多老师。多地县区教育部门负责人透露,举办教学比赛本是一种激励,现在都不敢办了,因为结果一公示,得奖的老师就成了省市级中学的“目标”。一些省市级中学常以“免考入职”“人才引进”等方式吸引教师,有的教师为跳槽“拼死拼活要求放行”,还有的直接先辞职再到省市级中学入职。
留不住骨干,也招不来新人。福建一山区县中校长表示,该校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比仅为7%,远低于全国普通高中14%的平均水平。“部属师范院校和双一流毕业生都不愿来,我们去市里双选会只能挑别人剩下的。”一位校长坦言。
重庆某县教育部门负责人说,目前招到的师资中有一部分部属院校师范生,但多数还是来自一般院校。“一些公费师范生一到期,有机会就走了,还有的人觉得县城太偏远,宁愿赔付违约金也要提前跳槽。”
县中师资提质“三道关卡”
县中师资的困境,不是单一问题所致,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招聘源头:编制“卡脖子”。
编制调配的“一刀切”让县中“求贤无门”。东部省份一县中校长告诉半月谈记者,新高考改革后物理教师结构性缺编较多,“有一年,学校上报3名物理教师招聘需求,但上面统筹后只给1个名额,导致我们只能减少物理课时。”有受访者表示,有县中甚至出现“新招教师是畜牧专业”的情况。一位校长无奈地表示,想要的不来,分来的不好用,县中在师资调配中缺乏自主权,常处于“夹缝求生”状态。
——待遇晋升:现实落差让教师“看不到奔头”。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待遇差距是县中绕不开的“硬伤”。一名受访县中校长表示,乡村有专项补贴,财力雄厚地区也对省市级学校有补贴,经济落后或偏远地区县中则夹在中间两头靠不上,县中教师薪资出现“腰部塌陷”现象。
晋升通道狭窄也让部分教师看不到希望。西部一位县中教师说,学校职称名额有限,要老的退了才能评新的,有的教师工作20年还没评上副高,退休前没解决的也很多。“与我同一批毕业的,有的人去市区中学,现在已经是正高级教师了。”一名县中校长说,“让教师在专业上能有成长的机会、发展的平台,这是县中给不了的。”
——培养支持:资源不足难跟“新节奏”。
重庆一县中语文教师坦言,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如果不尽早学习,可能很快就会落后,而县中和省市中学有差距,在信息接收的时度效上会滞后。安徽某县教育局局长说:“我们已经很努力培养优秀教师了,但是县里资源有限,培养也需要有人来带。”
一西部县区教育部门负责人说,当地县中教师公用经费人均仅1万元左右,差旅费、培训费等都要从中开支。东部省份一县中校长说,新教材出来后,需要送教师出去培训学习新课标要求,但由于经费紧张,“老师都怕出差,因为要自己垫钱”。
县中师资困境需“靶向治疗”
县中是县域教育的“顶梁柱”,承载着农村孩子“走出去”的希望。为让县中留得住好老师、招得来好人才,2021年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下称《提升行动计划》),对健全教师补充激励机制、提高县中教师能力素质等都作了明确规定。然而,不少政策依然面临落地难的问题。受访教育人士认为,破解县中师资困境,需要继续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进行“靶向治疗”。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一中的高三毕业生在操场上拍摄创意毕业照
继续扩大“优师计划”范围,为更多县域高中定向培养优秀教师。安徽一名县中校长提出,继续通过公费师范生、协议服务等方式,让人才下沉分配到县中。
在职称评定方面,《提升行动计划》提出“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中高级教师岗位设置适当向县中倾斜”,地方政府要积极推动政策落地。
在业务培训方面,受访教师希望,将县中教师培训纳入国培、省培计划,给予县中专项师资培训和经费支持,帮助教师适应学科素养教学要求,助力县中跟上改革步伐。
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明确恶意“挖人”的责任后果——不仅仅是停止学校各类评优评先资格,还要加大惩处力度。同时,对长期坚守县中的骨干教师给予特殊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