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岳冉冉 易嘉欣
“请用一句话描述你的职业梦想,看AI能否生成一张你未来的工作照?哪位同学想试试?”潘倪老师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奋勇举手,眼神中满是期待。
“未来我想当一名电竞选手。”老师给11岁的彭博拍照、上传,收到指令的AI很快将文字、图片、数据进行多模态融合,不到10秒,电竞选手彭博在比赛的多张虚拟照弹出,同学们纷纷鼓掌,赞叹“真像”“你长大后原来长这样”。
这是昆明市官渡区关锁小学四年级的一堂人工智能通识课。如今,飞象人工智能通识课不止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中小学深度融合,在我国西南欠发达地区,前沿AI知识同样深度嵌入进孩子的课堂。
这所小学尝试全科用AI
关锁小学有超过5000名学生,是我国西南地区单校区规模最大的小学之一,生源多是外来务工人员、昆明本地花农菜农子女。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AI正式进入这所小学,学校运用猿辅导旗下飞象星球课程,系统性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鼓励老师将AI技术引入课堂、融入学科、赋能教学。
学生运用飞象课程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实操训练 易嘉欣 摄
“将AI运用到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都非常好,同时便利了我们的教学备课。”潘倪说。
随着AI技术快速发展,DeepSeek、豆包、Kimi等人工智能软件广泛普及,人工智能不再神秘,正深度进入教育、医疗、金融、交通、娱乐等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近年来,国家针对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顺应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新趋势做出战略部署。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人们看到,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正成为现实。
“很高兴,我们没有被落下,而是紧紧跟上了AI教育发展的步伐。”校长李娇说。
科学课上,老师利用AI生成虚拟模型辅助课堂 易嘉欣 摄
确如李校长所言,除飞象人工智能通识课外,关锁小学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等课堂中都引入了AI。语文课上,《清明上河图》中的百姓在AI帮助下,竟然“活”了;李清照能与孩子们对话。数学课上,AI请出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为同学们讲“鸡兔同笼”的古算法。科学课上,老师利用Deepseek生成行星真实比例虚拟模型,而学生则用平板,输入行星直径和距太阳距离的数据,构建太阳系行星位置关系模型……当纸面知识变成应用型实践,“有趣、减负、便捷、创意、有温度、可视化”成为AI进校园后,师生们使用的高频词。
科学课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AI软件构建太阳系行星位置关系模型 易嘉欣 摄
学生填写学习任务卡 易嘉欣 摄
AI让育人更有温度
除了看重AI与多学科融合,关锁小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样关注,AI又将如何赋能心理健康课堂呢?
李娇介绍,学校通过飞象“双师”课程,打造“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线上老师把关专业知识,线下老师聚焦课堂管理和思维引导,辅以AI软件,形成了一堂融专业性、思维性、创造力的心理健康课。
心理健康“双师课堂”现场 易嘉欣
李娇对“AI+心理健康教育”充满期待:“我们不要把AI看作一个‘工具’,如果运用得当,它比传统的一些教学方法更有育人温度。”“温度”二字她提及最多。
对孩子们而言,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出现就像开了一扇窗,透过它,世界更亮,内心更宽了。“我很喜欢AI,它教了我很多知识,也让课堂更有趣,”四年级的王华丽向记者分享道:“我没考好或者摔了一跤,我都会跟‘豆包’倾诉,它会鼓励我下次继续努力,也会安慰我摔跤是把霉运摔出来,好运要来了。”
同班的贾婳祎将AI视作朋友:“以前我很苦恼有同学背后议论我,‘小爱同学’让我‘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活出自己的风采’。学习骑自行车,一开始我总做不好,AI说:‘没关系,慢慢来,每个人都有第一次’。”
记者采访了几名家长,他们也表达了对飞象人工智能通识课的看法。家长杨迎飞经营着一家女装网店,他常使用AI软件写文案,更支持孩子合理使用AI:“未来是一个AI时代,这一代孩子早接触AI是好事情。堵不如疏,以前孩子拿手机玩游戏、刷视频,现在用AI查题目、学知识。”
人工智能通识课堂上,学生们正在进行分组讨论 易嘉欣 摄
家长管庆军是昆明本地花农,平日接触AI较少,他说:“孩子回家后经常跟我分享人工智能通识课上通过项目式实践所学到的一些内容,也让我开了眼界。”
家长罗美英是家庭主妇,她认为孩子在接触AI后发生了积极变化:“上AI课后,孩子性格开朗不少,对上学更感兴趣了。”
校长的焦虑融化了
其实,关锁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全面铺开并非一帆风顺。
李娇说,一方面是家长的不理解,另一方面是学校担忧人工智能是否能“培根铸魂”。“起初,家长们不太理解AI课,更希望孩子们参与英语绘本课、乐器课、球类课等,因为这些课看起来更‘有用’。”
李娇2024年5月来到关锁小学任校长,面对推行人工智能通识课要过的第一关,她选择通过邀请家长来听课,去赢得他们支持,而家长的态度转变就发生在课后——“许多家长问我,我的孩子不在这个班,能有机会上这门课吗?”
第二关是对人工智能通识课在意识形态上的担忧。李娇坦言:“学校是‘培根铸魂’的重要阵地,‘根’和‘魂’最重要,AI能守住底线么?”
通过对AI大数据、大模型的深入学习,及对AI课程研发团队的深入了解,李娇发现,老师要在课堂用AI,需提前“投喂”智能体,通过不断提问、引导和纠偏,构建数据库,此后在课堂上,AI就会从原始数据中搭建,避免跑偏。
在经过大量资料搜集、调查研究后,关锁小学选择了飞象星球课程,弥补“非专业教师做专业事”的短板。对此,云南飞象课程负责人万伟强表示,飞象课程使用元宝模型,技术接入DeepSeek,在课程设计中已对有关数据进行过参数调试,避免了安全风险。
事实上,关锁小学的AI伦理教育已初见成效,四年级学生郭芯桐的一番话令记者惊讶:“我认为AI应该掌握在好人手里,而不是被坏人利用,否则世界会变得混乱。”
李娇总结当前AI教育取得的成效,认为学校干对了三件事。
第一件,选择引进飞象人工智能通识课,采用体系化的课程覆盖全年级的人工智能教育,老师们实现了从学用AI到用好AI的过程。AI通识课的推进让学校和老师获得了更多资源和机会,“老师不用参加课赛,就能在全区上AI展示课,我们吃到了时代发展红利。”
第二件,高质量的课程内容,动态更新的前沿AI知识辅之以项目式(PBL)的教学方式,学校想让孩子们从接触AI到驾驭AI。“我想让学生在项目式的学习中,会借助使用AI工具,发展自学能力,乃至衍生出更高维的驾驭力、创造力。”
第三件,学校可以轻量化进行部署,一间带有多媒体大屏的教师就可以开展教学,省心省力。希望未来实现单点突破,达成AI生态共建。李娇认为,关锁小学尝到了以包容心态运用AI的甜头,她希望其他学校也能重视AI,学校间能互动合作。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未来,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要深度融入校园和课堂,仍需克服一些障碍,比如,如何解决兼顾“高质量、规模化、低成本”的“不可能三角”难题?如何破解“为了使用AI而使用AI”的形式化倾向?教师如何避免在运用AI的过程中陷入能力退化的陷阱?这些问题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飞象模式”进校园,实现产教融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