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人工智能通识课重构教育想象力

2025-07-01 09:22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白瑜 梁希之

当我们写下0-9这几个数字,人工智能大模型是依据什么识别出这些数字呢?7就是“一条竖线+一条横线”,2就是“一条带弧度的竖线+一条横线”……在人工智能通识课上,孩子们体验了如何用大模型人工神经网络视角来思考这个世界。半月谈记者调研了解到,人工智能课程正在加速进入中小学课堂,在基础教育版图上填补关键拼图。

从“认识AI”到“借力AI”的沉浸式课堂

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龙城创新学校初一5班的课程表上,下午2点的AI作文辅导课与4点的人工智能通识课形成奇妙呼应——前者通过人工智能“助教”启发学生们的语言创造力,后者则指向数字时代对于人工智能的深层次理解。当学生李明在作文课上用AI工具梳理逻辑框架,又在通识课里亲手调试神经网络参数时,这个14岁少年或许尚未意识到,他正站在教育范式转型的潮头。

深圳龙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龙城创新学校开展AI辅助作文教学公开课 白瑜 摄

课堂上,我们能够听到线上名师的知识讲授,复杂的知识点会采取深入浅出的讲解模式,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水平,如:人的大脑有超过860亿个神经元细胞,我们平时看到的画面、听见的声音以及闻到的气味,就是通过神经元在传递信号。大脑会根据收到的信号,做出决策或反应。科学家们受到大脑工作方式的启发,设计了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模型,它能像大脑一样工作,帮助计算机“思考”和“学习”。每个点,就像一个小小的“通信员”,每条线像连接通信员之间的电话线。当“通信员”接收到信息后,会判断一下重要程度,重要的信息传递给下一个通信员,不重要的信息就停止传递。

飞象星球推出的覆盖中小学全学段,内容螺旋进阶的课程体系,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工神经网络,还在基础教育版图上填补关键拼图。在深圳课堂,孩子们通过项目制的互动实验来理解神经网络如何识别手写数字,这种具象化认知颠覆了传统信息技术教育“先语法后思维”的路径。

飞象人工智能通识课分为三个层次:L1感知层,项目制的互动体验,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参与感;L2应用层,掌握基础原理后,在真实项目的解决方案实践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力;L3开发层,高阶课程配备开发模组,八年级的学生就能用电影级动捕技术做数字人。

AI教育下沉的破局之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专职科学教师占比仅为2.7%,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实际开课率不足15%。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亟待突破的结构性矛盾。

这种转型的迫切性,在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的论断中可见一斑:“由于我们正向人工智能时代迈进,所以了解人工智能,掌握人工智能,创新人工智能成为每个人必备的能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认为:“AI天生自带教育属性。AI本身就是模拟人脑智慧形成的过程,它的发展就是学习、整合知识、生成进一步的认知。AI跟别的科学技术最大的差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第一个拥抱的就是教育。过去的蒸汽机等划时代的科技进步,都是很成熟之后,教育才去拥抱。”

重构教育生态

要让AI教育突破地域资源壁垒,单靠一所学校的课程创新远远不够,深圳龙岗区的18所实验校成为关键试验田。

深圳龙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龙城创新学校开展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

深圳龙岗区教育局遴选出18所人工智能项目实验校,试点AI个性化作业系统、双师课堂和AI作文批改项目。通过近2个月的试点实施,目前AI个性化作业通过数字化采集作业,实现了更具针对性和精准度的教学和个性化辅导,深入探索实现个性化作业的有效路径;参加双师课堂的每名学生都可以跟随“双师”节奏,进行动手实践操作,增强课堂的参与度和体验感;AI作文星实现大模型与学生作文的全批全改和精准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生成精细化的个性化作文修改报告,为学生每一次写作提供高质量的个性辅导。

这些场景化应用背后,是技术普惠与教育公平的双重考量。2025年开年3个月内,飞象星球课程已陆续在北京、重庆、云南、内蒙古等25个省市的1342余所学校进行试点,覆盖学生达15万名。

这场教育变革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教育生态。当八年级学生用动捕技术开发数字人时,他们接触的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跨学科思维和产业级工作流程;当AI作文星沉淀百万份学生语料,既为教学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也为技术迭代输送真实场景。正如试点校反馈显示,参与项目的科学教师通过双师课堂获得实战培训,师资培养与课程落地形成共振。不过,要将试点经验转化为可持续模式,仍需破解城乡数字基建差异、教师认知转型等难题。

值得肯定的是,这场刚刚开始的人工智能课程探索,使得偏远地区的学生也有了机会学习人工智能知识,拓宽了视野,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性。这场由技术赋能的认知变革,正悄然将“数字原住民”的起跑线从物理空间拉向无界未来。(完)

责任编辑:王亚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