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5月19日电(记者郑天虹、王莹、吴晓颖)从教会孩子吃什么、怎么吃得健康到把吃融入到美育、延伸到劳育、拓展到综合实践等方面,如今食育不仅不是一个陌生词汇,还成为不少学校素质教育的必修课。
在广州星河湾盛荟幼儿园大一班教室,正在进行主题为“马蹄糕”的食育课。孩子们看着马蹄从削皮切片经过烹饪、变成晶莹剔透的糕点。家长张女士说,孩子通过食育课不仅认知了很多传统美食,也了解了一些传统文化,比如快到清明节的时候,幼儿园的食育课就是教孩子做青团,还把自己亲手做的青团带回家同父母分享。
教育部在2008年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把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作为健康教育重要内容,分阶段提出教学要求。近年来,各地各校根据实际情况,与美育、劳育、综合实践等相结合开发了一些有特色的校本食育课程。
沈阳农业大学“食尚focus "宣讲团成员在进行食育教育宣讲。新华社发
辽宁本溪市南芬区苗可秀学校的劳动教室里,三年级的同学们正在制作今日美食——三明治。别看是小学生,做起美食来可是毫不含糊,煎鸡蛋、切面包、切午餐肉、清洗生菜和西红柿,小厨师们紧张而又有序地工作着。三年级学生孙梓源说:“我最喜欢到劳动教室来上劳动课,课上我们不仅能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还学会了合作分享,又享受了亲手制作的美食,真是一举多得。”
苗可秀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涵盖食品安全知识、烹饪技能、饮食文化等内容,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教育。学校不仅在劳上下功夫,还在吃上做文章,比如学校将东北抗联精神元素融入校园餐,搭配历史故事讲解,让学生在就餐中了解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精神;结合校园餐开展“忆苦思甜”主题教育,引导学生珍惜粮食,传承红色精神。
广州市星执学校更是将食育融合到了双语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在一节中式卷饼制作的主题课上,学生除了将自己在劳动课上种植的香菜、葱花等作为食材外,还会在这个课程中了解与卷饼有关的历史、社会学、美术、心理学、营养学等多学科知识。
一位五年级的学生说,他在这节课上学会了有关卷饼的英文单词和制作卷饼的英文表达,知道了卷饼的各种食材搭配,如何做出来更好看、更好吃,如何既能控制卡路里,还能保证营养健康。“最重要的是,美味能让我们开心,老师说心情不好的时候,自己亲手做一个卷饼,放上喜欢的馅料,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广州市星执学校学生在“粤味小筑”食育空间体验“粤式饮茶”。新华社发
广州市星执学校还立足地方特色美食文化专辟“粤味小筑”食育空间,融入广府文化元素,如绿植、粤式餐具,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学校国际教育部主任张洁介绍说,学校通过设计烹饪课程内容,让学生在食育中学习经典点心制作,如鲜虾烧卖王、中山粉果仔等,并学习用粤语介绍饮食文化,再结合英语介绍学习如何发扬粤式饮食文化,形成“知识—技能—责任”的成长闭环。同时,以“粤式饮茶”为载体,开发跨学科项目,如模拟茶楼运营、设计研学路线等,结合地理、历史知识,用情景剧展示成果。
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洋表示,食育教育既是应对青少年肥胖率攀升与营养不良并存、食物认知疏离等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更是以营养知识守护健康根基、以饮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以饮食实践培养劳动节约等品德的重要路径。大手拉小手共同开展食育教育,凝聚社会、家庭、学校协同育人的合力,让食育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