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武汉对话解码教育强国新实践

2025-05-19 14:20
来源:半月谈网

5月的武汉东湖湖畔,涌动着教育变革的浪潮。16日上午,由半月谈杂志社、新华社湖北分社联合主办的——“湖北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践路径”教育改革对话会,在新华社湖北分社东湖实验室举行。

这场汇聚教育管理者、一线校长与老师、科技企业代表的盛会,既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和响应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的实践研讨,也是呼应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湖北行动宣言。在这场关于“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的思维碰撞中,湖北教育人以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为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鲜活范本。

教育改革对话会现场图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破题:AI浪潮下的教育使命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教育部同步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智能升级,发布“育小苗”智能体,构建覆盖教学全场景的AI服务体系。在此背景下,湖北作为教育大省,率先以区域实践回应时代命题——如何让人工智能既成为教育提质增效的“加速器”,又守住育人为本的初心?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东斌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东斌在座谈会中强调:人工智能教育时代我们应该坚持“积极拥抱、以人为本、引导善用、趋利避害”的原则,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观点与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分党组书记惠小勇的致辞形成共鸣:“教育改革要让人工智能教育最终落脚到人本身,让每个孩子都能在AI时代找到向阳生长的方向。”

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分党组书记惠小勇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实践:从课堂革命到生态重构

“当前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用农业时代的思维、工业时代的模式,教育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局长李峰的开场直击痛点。武昌区通过翻转课堂模式,将AI深度嵌入“任务发布—自主学习—精准诊断”教学闭环,试点学校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达标率提升23%,印证了“技术解放教师而非替代教师”的逻辑。

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峰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局长熊白莉分享了“规模化应用”经验:2021年起,全区投资建设智慧教育系统,实现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建成全省首个AI五育评价系统,汇集家庭劳动、校外实践、体育艺术等数据60余万条,动态生成学生成长报告,变“育分”为“育人”。通过智能学情分析系统,该区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效率提升41%,教师机械性工作减少60%。目前经开区正在探索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和兴趣化的成长需求。

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熊白莉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黄石市黄石港区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彭德润介绍,黄石港区以AI技术为支撑,构建“课堂诊断—平台融合—生态重构”的全链条体系,推动教育生态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2025年获评湖北省基础教育智慧教育实验区。未来,将统筹推进教育业务管理及分析决策模型建设,建成基于教育统计静态数据和动态生成数据的教育“一张图”系统。

黄石市黄石港区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彭德润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区域样本:全域推进的湖北探索

武汉光谷教育的实践围绕着“应用为王、融创为要”,形成了“技术赋能、数据驱动、生态重构”的智慧教育体系。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向华表示:“未来教育要构建‘教师—AI—学生’三元协同生态,让技术扎根育人土壤。”光谷未来学校构建“小初高贯通式”课程体系,从小学的AI启蒙到高中的跨学科创新实践,为学生铺就全学段个性化生涯规划路径。我们通过数字媒介突破差异化鸿沟,让乡村学校通过“智慧云校”与城市名校同上一堂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数据平权,让教育公平真正落地。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向华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地处中国光谷核心区域。校党总支书记李惠介绍该校以科技融合育人为目标,以皮影课程为例,基础课程:让低年级通过游戏化学习了解非遗知识;拓展课程:中年级用编程操控皮影动作;研究课程:高年级团队创编智能皮影剧。通过深耕“艺境课堂”模式,实现精准化教学,让千年非遗教程在数字时代中焕发新生,实施课堂革新与课程融合双轮驱动,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书记李惠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本次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湖北省案例集中,仅江岸区就有6个案例入选。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局副局长张波介绍说,江岸区目前建成28间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AI+非遗”“AI+生态”跨学科课程,让90%以上学生掌握基础编程能力;从关注少数重点学校到关注学校均衡分布,从关注义务段学校到关注学段均衡,从关注硬件配置到关注师资队伍培养,从被动参与到主动申报,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工作有序开展,试点校师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越来越强,有力地推动了江岸美好教育的发展。

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局副局长张波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江岸区育才二小重塑校园健康新生态:“运动即良医”研发“多模态体育数据模型”,借助AI分析运动轨迹、生成个性化方案,该校学生近三年来,超重率从15.27%降至10.8%,肥胖率从13.05%降至6.6%。江岸区育才第二小学校长纪红生动详细地分享了这场AI驱动的校园体育变革。精准化、可视化、趣味化、持续化的健康管理最终形成“预防-干预-养成”的良性闭环,吸引学生走向室外、走向操场、走向阳光、走向运动,在玩耍中培养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收获强健体魄。不断实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体育质变。

武汉市江岸区育才第二小学校长纪红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技术平权正在成为可能。”黄冈市蕲春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华介绍,作为山区县,蕲春已实现教学设备无线网络全覆盖,建成107间网络教研室、34间精品录播教室、43间专递课堂教室,初中和小学教联体100%实现“同上一节课”,初中控辍保学率达99.7%。未来,蕲春将分批设立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让人工智能成为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推进器。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蕲春案例”和基层智慧。

黄冈市蕲春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华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赤壁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雷靖望介绍,赤壁市秉持“一切资源皆可为教育所用”的理念,依托本地山水人文特色,改造建成26个实景化学习基地。例如,通过VR技术还原赤壁之战全景,学生可“穿越”指挥水战、解析兵法策略,还全面引入“AI学情分析系统”,通过课堂行为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为教师提供分层教学建议,实现“一生一策”个性化辅导,同时推广了虚拟仿真实验、AI作文批改等应用。依托教育城域网,建设“AI双师课堂”,通过“名师直播+智能助教”模式,让农村学生同步享受优质师资。

赤壁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雷靖望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攻坚:破解AI教育的重要命题

·伦理之问:人机协同的边界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徐惠展示的数字人“华小一”,既能为学生提供24小时答疑服务,也带来伦理挑战。“我们设立AI助教‘三不原则’:不替代师生情感交流、不干预价值观形成、不逾越隐私保护红线。”该校与华中科大共建的“AI+机器人实验室”,更将技术伦理课程纳入必修模块,培养学生“科技向善”的自觉。徐惠说,“我们坚信,只有将‘未来’建在学校,只有让学生不断去触碰未来、拥抱未来,才能培养出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去改变未来。”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徐惠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作为有28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襄阳现有1700余所学校、94万在校学生,基础教育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襄阳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督学宋晓航介绍道,襄阳正以科技与人文融合的中西部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方法,坚持以点带面,构建“试验田—示范园—丰收地”的发展路径破解资源鸿沟。

襄阳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督学宋晓航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生态之变: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

如何将我国人工智能的人才竞争优势转化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优势?飞象星球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蒋沁君指出,在中小学全学段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既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需要科技企业在技术应用层面的深度参与。飞象星球的人工智能通识课作为首个贯穿中小学全学段的系统性课程,提供了 10 套课,共计 160 课时的分层进阶体系。始终与全球最新 AI 技术保持同步,“智能双师”模式支持老师开展高质量授课,可为 AI 时代的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飞象星球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蒋沁君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人工智能青年教师代表胡霄洋,分享了启行营地教育一线课程研发设计老师们在培养学生发展跨学科的思维和实践的案例,包括项目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去赋能学生的全方位的成长。

人工智能青年教师代表胡霄洋

前瞻:构建AI教育中国方案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育如何改革,教育的根本始终是培养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东斌强调。这为狂飙突进的AI应用注入理性思考。当前,湖北正以“四轮驱动”探索转型路径:

1、制度创新:将数字素养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建立AI教育负面清单;

2、场景深耕:在武汉、襄阳等地建设5个智慧教育试验区,开发100个“AI+学科”典型场景;

3、生态共建:推动高校、企业、中小学组建创新联合体,破解技术研发与教育需求“两张皮”难题;

4、全球视野:依托光谷科教优势,参与制定全球人工智能教育伦理标准。

结语:在技术理性与教育温度间寻找平衡

会场的电子屏上,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学生与AI助教“华小一”协作完成航天器设计的画面令人振奋。这场对话会揭示的不仅是湖北经验,更是中国教育面对技术革命的集体智慧——既要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更需坚守育人初心,在效率与温度、创新与传承之间,走出一条人机共育、质效兼得的现代化之路。

正如教育部《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所言:“技术赋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数字时代找到生命的支点。”这场发生在东湖之滨的思维激荡,正在为中国教育强国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半月谈记者:张欣楠 刘晓丽 实习生 向可可;视频:陈周璇 赵梦琪 实习生 朱文朴)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